山西煤企遭遇“四面楚歌”


作者:李春莲 赵瑞东 唐振伟    时间:2013-06-06





近日,有业内人士表示,受进口煤炭挤压、煤电互保政策限制,产煤大省山西煤炭生产和运销收入大幅下滑,山西煤企正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记者连续多天在山西走访调查发现,山西煤炭正在不断遭受进口煤的挤压,外省煤炭也在低价涌入,而一些产煤大省更是出台“煤电互保”政策限制外省煤。尽管山西煤炭企业尚未大规模停产,但库存高企,量价齐跌,山西煤炭生产和运销收入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山西省煤炭行业利润大降近七成,山西煤炭行业正在遭遇困境。

山西煤炭腹背受敌

随着煤价不断下跌,煤企的处境愈发窘迫。自5月开始,地方保护主义开始出现,试图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煤炭行业。一些产煤大省相继出台“煤电互保”政策,欲对本省煤企进行政策倾斜,强制省内电厂优先选用省内煤。“非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煤炭行业目前的困境,不过是饮鸩止渴。”有分析师认为。

  山煤国际董秘李荣强表示:“目前,山西和内蒙的煤都运到主干线大秦线,运到秦皇岛下水;现在由于进口煤的冲击,就只能拉到上海进长江,连福建都下不去,所以煤炭行业整体形势确实非常差。”据说,很多火电厂开工率不超过50%。

  除了受到“煤电互保”政策的打压,不断涌入的便宜进口煤也对国内煤炭市场包括山西煤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李荣强也是一脸沉重地说:“澳大利亚煤矿成本非常低,就十几米的露天开采,以前主要是广州港在用进口煤,现在包括上海在内的沿海一带都开始用进口煤了。”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4月共有2900万吨外省煤炭进入山西市场。据此,全年将有8700万吨外省煤炭挤占本地煤炭企业份额,约占山西省内煤炭消费1/3。

煤炭量价齐跌

数据显示,1月~4月,山西省煤炭产量2.97亿吨,同比增加67万吨,增长0.2%。累计完成出省销量1.91亿吨,同比减少44万吨,下降0.2%。其中,铁路出省销量1.52亿吨,下降3.3%;公路出省销量3930万吨,增长13.5%。全省煤炭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024亿元,同比增长27.6%。实现利润82.01亿元,同比减少48.24亿元,下降69.3%。有业内人士表示,铁路出省销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大秦铁路检修,而为了减少煤炭库存,相应增加了公路的出省销量。

  山西省国税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全国煤炭行业不景气的今天,山西省煤炭行业也进入转型时期,今年4月份煤炭生产入库增值税30.8亿元,同比下降38.1%,减收18.99亿元。此外,今年一季度,山西省煤炭生产和运销行业增值税共减收65.42亿元。

  数据显示,山西煤炭生产行业今年一季度入库增值税119.6亿元,同比下降32.13%,减收56.63亿元;山西煤炭运销行业一季度入库增值税10.06亿元,同比下降46.62%,减收8.79亿元。

  有关人士认为,煤炭量减价跌、利润大幅下滑是造成煤炭增值税减收的主因之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造成需求不足,加之前两个月全国进口煤炭大幅增长34.3%,导致山西省煤炭产品销售受阻,价格大幅下跌,利润大幅下降。

煤企售煤成本恐再上涨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在煤炭量价齐跌,销售收入大幅减少,利润大幅下滑,煤企本已苦不堪言之时,秦皇岛港口却逆市上调了港杂费。秦皇岛港口决定,自2013年6月1日起,上调港杂费用2元/吨。此消息一出,煤炭行业内多数人士均表示诧异,难以理解。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正面临十年以来的最大困境。此举对于本就处在亏损边缘的煤企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戴兵表示:“下游耗煤企业煤炭消费不振,中转地港口库存缓慢回升,使得煤价持续弱势下滑,逐步接近成本价,目前仍处于买方市场。下游采购意愿本就不强,加上南方持续强降雨天气,导致秦皇岛港锚地船舶数量出现下滑。”

  他表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港口煤炭市场依旧低迷。加上秦皇岛港又提高港口杂费2元/吨,这导致当前港口贸易商们盈利进一步减少。

  当然,也有部分贸易商比较乐观,他们认为,港杂费用提高的影响远不及沿海运费的变动带来的影响大;秦皇岛港口此举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分流,减轻港口的中转压力。

  李荣强就说,“海运费非常便宜,从秦皇岛港海运到广州,走上两天,吨煤成本也就35元~36元。现在海运费相当于白送,也就够油钱,这个行业非常困难,一船活儿十几个人在争,海运行业扭曲导致海运费便宜,基本没有了”。李荣强称,这也是目前进口煤数量大幅攀升的重要原因。

  戴兵还认为,秦皇岛港是国内港口的方向标,此次秦皇岛港上调港杂费用,其他港口也会跟着上调费用,这意味着部分煤企售煤成本将有所提高。(李春莲 赵瑞东 唐振伟)

来源:中国矿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