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的湖北省黄石市因矿立市,是闻名全国的“矿冶之都”:拥有矿产76种,曾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
然而,黄石也隐藏着“矿竭城衰”的尴尬。2007年,黄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2008年12月,对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黄石而言是有里程碑意义的。黄石的决策者首次提出统筹推进“三园一带”(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和沿江经济带)建设,努力实现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切实做到功能分区、互补发展,构筑起有利于中心城区与大冶市、阳新县对接融合的大园区。
希望的蓝图正在形成。黄石经济开发区成功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增省级工业园(物流园)5家。
黄石的决策者让“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沪士电子、新兴际华、深圳盐田港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入驻园区,构成轻纺、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机电制造、光伏和商贸物流等蔚为壮观的八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以新冶钢为龙头的黑色金属产业集群无疑是“聚集效应”的缩影。在黄石,以新冶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聚集企业200多家。西塞山特钢产业园、大冶灵成模具钢工业园、黄石经济开发区薄板加工产业园等多个钢铁产业园处处开花,是黄石“十二五”末实现千亿元产值的生力军。
黄石“三园一带”规划面积迅猛突破200平方公里。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各类投资746亿元,新增入园企业3300家,成为黄石新的经济增长极。仅2012年,“三园一带”实施亿元以上产业转型项目150个,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6家,产业转型项目的增加推动了黄石经济的“升级”。
对黄石的决策者来说,“三园一带”追求的不仅仅是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更是助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引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词。
作为我国生产特钢品种和规格最全的特钢企业之一,湖北新冶钢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打造‘数字特钢’,实现了历史嬗变。正因如此,湖北省第四届最高质量荣誉奖——“长江质量奖”花落该公司,“我们作为本届唯一获此荣誉的企业,要让‘黄石制造’走向全世界的范围更加深远。”总经理高国华这样表示。
湖北美岛服装公司引进国外先进设计系统和管理模式,产品远销欧美。大冶顺富纺织服装公司致力于以环保为主题的棉纺织牛仔产品的研发,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两家新老纺织巨头不谋而合:“靠质量打造品牌,靠品牌赢得市场。”
当地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税收优惠成为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无形翅膀”。黄石山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共获得60多项发明专利,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去年我们公司获得企业所得税减免543万元,加计扣除这块也达到了529万元。”董事长李运城表示。
“税收优惠成为夺人眼球的高频词之一,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印证了黄石经济转型成效。”黄石市国税局局长陈小平介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从区域延伸到整个产业。2009年前,黄石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户,现在已经激增到52户,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速在25%以上。
陈小平说,五年来,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政策使全市企业增加进项税抵扣额26亿元;落实新办企业“两免三减半”、高新企业扶持等所得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取得减免所得税近10亿元;做好生产企业出口货物的“免抵退”工作,办理出口退(免)税23亿元。落实税收调控措施和优惠政策成为黄石实现经济转型的“助推器”。
未来3年,黄石将全面对接大武汉,力争新增入园工业和服务业企业1000家以上,园区生产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将全力申报为国家级高新区。(作者:吴波 朱彦)
来源:中国税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