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我们是有优势的,或者同别的省市相比,我们没有太大的劣势,所以在两化融合的进程中,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信息化是我们欠发达地区惟一有可能赶超发达地区的一个抓手。”兰州市副市长朱向东在5月6日兰州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验收会上的发言中表达了兰州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兰州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老工业基地,自2011年5月26日工信部授予兰州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兰州已基本形成了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参与运作,科研院所智力支持的两化融合推进体系。
“总体而言,兰州两化融合试验区达到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融合创新这么一个总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给予了高度评价。
A、成果展示
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从企业应用层面,兰州以企业为主体,在产品研发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管理科学化、产品营销网络化的融合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通过对兰州市百强企业调研,截至2012年,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深化应用率达到60%,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率达到60%,流通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广泛开展。
不仅如此,两化融合还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兰州市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9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299件,比2010年增长了88.5%。
在企业节能减排方面,部分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减少了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与此同时,防治污染也取得了新突破。“基于大气污染模式和GIS的空气质量综合评估与污染预报系统”的应用,为防治兰州市冬季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董宝青指出,兰州的工业形态主要以重工业、流程工业、大的原材料工业为主,却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方面有很好的成绩和指标,信息化的贡献功不可没。
从行业层面,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在信息化条件下整体的发展水平都有很高的提升。信息化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这三个行业都有显著的贡献。对于传统产业,消费品、纺织、食品、药品这些行业在信息化条件下也有很快的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很好的表现。
在区域发展层面,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两化融合的实施,加速了兰州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有力地促进了兰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管理层面:以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和虚拟养老院为主体的信息化在社会管理中应用,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树立了响亮的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市企业还很注重劳动者的幸福指数。例如兰州正大集团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个企业讲到两化融合对劳动者的贡献问题。
B、存在问题
资金人才制约融合成效 软件支撑能力不足
一是认识不到位。中小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紧迫感、危机感。
二是缺乏顶层设计。企业信息化因为缺乏顶层设计而成为制约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企业预期需求与实际应用的不匹配,大多数企业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建设思路,形成信息孤岛,将对企业的信息化后续整合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资金有限,信息资源整合滞后,推进两化融合投入不足,无法给予企业建设充足的投入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并对实行信息化在资金上有很大顾虑。
四是专业人才匮乏。受地域和收入水平的制约,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人才,兰州本地人才也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兰州工业企业专职信息技术人员仅占企业总人数的2.4%,信息化应用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8.7%。
五是支撑能力不足。兰州软件企业由于自身能力以及水平问题,对兰州两化融合的支持能力不足,导致兰州市实现从设计、管理到制造全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的企业仅5%,处于部分系统集成应用阶段的占20%,处于单项应用阶段的占40%。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