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强化科技服务助力经济转型发展


作者:刘艳    时间:2013-06-27





目前,江苏省已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898家,其中国家级61家;总投入684.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35亿元,引导社会投入649.1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江苏省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

  近日,第二届中国·海门科技节暨政产学研金合作洽谈会在江苏海门举办, 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10家投资机构、200多位各领域专家与海门200多家企业进行对接活动,现场签订涉及机械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36个总投资10.6亿元的产学研项目,同时还达成合作意向58个。这只是江苏省在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苏省强化科技服务,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及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的主体。目前,江苏省已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898家,其中国家级61家;总投入684.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35亿元、引导社会投入649.1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江苏省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

  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尽管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科研机构集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少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缺少足够资金支持以及缺少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关键是解决这“三缺”的问题,打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阻隔,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政府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创新战略同盟。江苏省部分市县政府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江苏科技创新站到更高的起点。据了解,仅江苏省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项目就达1218个,中科院已有100多家院属单位、6000多名科研人员活跃在江苏创新创业第一线;中国工程院帮助江苏开展多个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鼓励和支持院士参与江苏科研攻关项目;清华大学与江苏合作的项目有700多项,北京大学与江苏合作的项目有100多项。此外,江苏省各市县政府也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如苏州市政府与国内50多所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无锡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内外7所重点大学构筑“7+1”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在微电子、软件、电气工程、生物医药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有的项目纳入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南京市政府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无线谷”,打造通信与网络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高地,目前已经有1500多名科研人员进驻。

  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区不仅要成为产业高地,更要成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的要求,江苏省各开发区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了一大批产学研联合体。如苏州工业园区与中科院共建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已集聚了5500名专业人才、160多家纳米企业,形成了微纳制造、纳米节能环保和纳米生物医药3个优势产业;无锡工业设计园由传统的加工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型,已引进250多家工业方面设计机构,聚集设计研发人员3000多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00多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和昆山工业研究院,在推出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清华大学研发的OLED技术在昆山开展中试并建成生产线成功投产,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常州科教城园区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实施“金凤凰计划”,创办和共建研发机构100多家,引进和孵化高科技企业500多家。泰州国家医药高新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50多家,成为医药科研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企业强则市强、省强。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发展风险投资等。近10年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科技投入都有大幅增长。2012年江苏省财政科技经费和企业研发投入分别达到257.24亿元和1080.26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坚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经验。如从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发展起来的昆山好孩子集团,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童车制造商。该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4%;拥有300人的研发团队,累计拥有5000多项专利,平均每天有两个新产品问世;主导和参与了童车行业80%以上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了30多个国际标准的制定。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该公司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江苏沙钢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该公司发展初期主要靠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来实现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沙钢集团在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2007年沙钢集团首期投资4亿多元建立沙钢钢铁研究院,聘请国际著名冶金专家担任院长,该研究院技术委员会包括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研发人员中有不少外籍人士和海归人才。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累计实施技术创新和高新产品研发项目100多项,3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技术专利,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江苏加强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科研选题突出企业需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到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向企业倾斜,吸引省内外的科技成果来江苏落户转化,形成科技成果应用先发优势。三是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努力做到支持一个项目,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培育一家创新型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的服务平台,既是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也是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条件。江苏着围绕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力推进四大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促进科研与生产对接为重点,构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定期举办集技术成果交易、新产品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江苏科技成果交易会、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等,创建江苏省科技成果交易网,为科研人员与企业提供交流平台,为成果拥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牵线搭桥,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二是以“整合、完善、提高、共享”为原则,构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促进科研单位和高校科技资源向企业、社会开放。如南京工业大学面向中小企业建立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既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设备开展研发活动,也可以委托高校进行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形成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机制;常州高新区投资8亿元建立的创意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向400多家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形成了上百亿元规模的文化产业集群。

  三是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鼓励金融信贷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化创新融资平台。财政加大科技投入,采用贴息、担保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信贷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出台促进创业风险投资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

  四是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宗旨,构建人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省市县各级都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政策,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办好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目前,江苏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85名,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1793名。“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共资助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0752名。(本报记者 刘艳报道)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