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打造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模范样本


作者:周舟    时间:2013-07-09





构筑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流通合作大平台

  4月18日,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与山东如意投资控股集团正式签订了入园合同,如意集团投资200亿元在园区建设年产600万米如意纺高档羊绒面料项目等11个项目。全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年利税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引入金凤凰,还须梧桐树。园区的招商如同企业构筑品牌一样,需要从上到下,由内而外打一套组合拳,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在招商层面正是“太极高手”。

  抓住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

  宁夏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639万人口中回族就占了36%,作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宁夏向西开放具有不可复制的人文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正在形成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快速聚集,跃身为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高地。

  2011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吹响了国内外纺织产业集散发展的集结号,这是西部继广西桂东、重庆沿江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后,国家批准的第三个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唯一以承接生态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示范区。

  2012年,国务院批准宁夏为中国唯一的内陆开放试验区,并设立银川保税区,中阿经贸论坛的永久举办地定在银川,这标志着宁夏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标志着宁夏肩负了国家向西开放的重任,构筑起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的贸易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

  打造生态纺织产业示范标杆

  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地处宁夏银川市贺兰县,距银川市10公里、河东机场20公里、火车站15公里。园区占地4.5万亩,计划总投资1289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2011年-2015年建设,占地2万亩,投资600亿元,2015年建成120万吨彩色涤纶生产规模及配套的纺织生态产业园,预期年产值及营业收入1000亿元;二期工程2016-2020年建设,占地2.5万亩,投资600亿元,2020年建成300万吨彩色涤纶生产规模及配套的纺织生态产业园,预期年产值及营业收入2500亿元。

  据了解,在园区规划的4.5万亩中,3万亩为工业用地,1.5万亩为生活配套区域,园区道路21条共计97公里,目前已经园区主干道路全面通车,分别为双向十车道和六车道主干道路,景观水系建设初见成效,实现了“七通一平”,园区框架拉开蓄势待发。

  四大帮扶政策助推园区吸引强势企业

  园区的招商如同企业构筑品牌一样,需要从上到下,由内而外打一套组合拳,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在招商层面正是“太极高手”。

  政策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把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贺兰县的特大工程来抓。贺兰县紧抓自治区建设内陆开放实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历史机遇,把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举全县之力,招贤纳士、群策群力,把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工作作为全县头等大事。

  政策二:加强信息搜集,在园区主体项目招商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多渠道、多领域搜集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中大财团、大企业的扩张信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力争园区在全国有影响。

  政策三:强化一把手招商,主动出击,加强与企业对接。由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开展项目对接,并邀请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等区市有关领导通过登门拜访、节假日拜访等形式,先后多次外出对接,推介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潜力、区位优势及相关扶持政策。

  政策四:立足园区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对入驻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的企业享受地方税收3免3减半优惠政策,前五年免收土地使用税。对环保型、生产技术先进的化纤、纺织企业,根据投资完成情况,每完成投资40亿的企业将从自治区新勘探的煤炭资源中配置1亿吨煤炭资源,高于40亿元投资的累进计算。对投资大、规格高、科技含量高的全国知名企业入园项目,政府实行一企一策,在土地价格、税收方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

  如此重拳出击,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入驻。

  4月18日,园区与山东如意投资控股集团正式签订了入园合同,如意集团投资200亿元在园区建设年产600万米如意纺高档羊绒面料项目等11个项目。全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年利税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现已开工50万平米厂房建设,确保10月底完成厂房建设及装修工程,实现12月底部分设备试车投产。

  按照建设“园中园”的发展思路,西部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进驻园区,计划打造占地1000亩,总投资约16.02亿元的鲁商工业园,主要为主体核心企业提供配套的色母粒、配套纱线、辅料生产及包装设计、咨询、会计、法律等配套服务项目,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4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可带动劳动就业约3万人。(本报记者周舟)

来源:中国服饰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