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四大支柱产业


时间:2013-07-25





羊绒产业

呼和浩特市毛(绒)纺织业实力雄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前,已拥有毛条、一毛、二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一衫、仕奇等20余家国有和中外合资毛纺服装企业,是呼和浩特市工业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产品升级换代,毛(绒)纺织业逐步发展为以羊绒(毛)制品生产加工为主。现有企业70余家,从业5万多人,主要产品包括羊绒(毛)围巾(产能2000万条)、羊绒(毛)衫(产能200万件)、羊绒(毛)毯等;高档羊绒围巾产量占世界50%左右。

  羊绒制品以外销为主,出口额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主要市场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印度、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需求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羊绒制品生产总值约18亿元,内外销比例各占约50%。

  2011年,呼和浩特市羊绒产业被自治区商务厅列为出口生产基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达到国家级出口基地标准,使呼和浩特市羊绒制品销往全世界。

  云计算产业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抢占这一发展先机对推动呼和浩特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2012年5月10日奠基的呼和浩特市云计算基地主要包括6大项目:中国电信内蒙古信息园、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西北(呼和浩特)基地以及3个电力、信息配套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该基地依托盛乐经济园区和鸿盛工业园区,占地25平方公里,将聚集一批云计算科研机构和产业链各环节核心企业,整合社会各类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推出面向不同需求的云计算服务模式。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中小企业服务、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云计算应用服务。

  呼和浩特正着力打造面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智能生活和经济建设的云服务平台,努力引进更多的电子商务企业和外包企业,积极推动云计算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全面建成服务于全国的枢纽型云计算产业基地和数据中心。呼和浩特发展云计算产业,既把握了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又结合了呼和浩特市得天独厚的条件,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光伏产业

作为自治区首府及“全国光伏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呼和浩特凭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电力及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吸引单晶硅和多晶硅企业投身硅产业,带动了呼和浩特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逐步成熟。

  2013年新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并推出以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整合、升级的一揽子优惠政策。通过打造多晶硅、硅片原材料生产集聚基地和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基地带动中间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配套,形成集多晶硅、单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电站应用为一体的光伏产业链,打造上下联动、配套产业支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光伏原材料、组件制造及光伏应用企业8家,多晶硅产能达到4500吨,单晶硅的产能达到1000兆瓦。在终端应用方面,鼓励引导光伏企业和农业开发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光农结合项目,日月太阳能公司和香岛农业开发公司是呼和浩特市打造光伏设施农业项目的典范,其利用光伏热电联产反季节种植花卉和蔬菜。

  生物制药产业

依托电力和资源优势,呼和浩特市的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产业逐步壮大。目前主要企业有石药集团、华蒙金河、阜丰生物、齐鲁制药、大唐制药、元和药业、兰太药业等。其中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稳居第一,是全球最大的氨基酸、生物多糖生产基地和黄原胶生产商。齐鲁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阿维菌素年产量1200吨,位居世界第一。在生物制药科技创新方面,呼和浩特市多项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了玉米—淀粉—液糖—生物制品产业链,生物发酵产业产能达6万立方米,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发酵产业基地。

  呼和浩特市将继续引进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剂、成品药为重点,积极推进生物制药产业升级改造,引导和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引进研发中心,开发针剂、片剂等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

来源:国际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