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东北降雨比以往明显增多,但从长春龙嘉机场起飞的飞机上往外看,黑土地上阡陌纵横,玉米地水稻田交相辉映,行行绿意铺满白山松水,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农耕图画,丰收的希望悄然播种在吉林大地上。“农业是吉林省最有优势、最有潜力、最有竞争力、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产业,也是最需要合力发展的产业,这里面每句话都有很多内容。”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说。
“双黄金带”在世界农业格局中都是稀有的资源
吉林玉米早已名满天下,多年来,人均商品量、商品率、出口量等指标雄踞全国第一,与东欧、北美玉米带并称当世三大玉米黄金带。同时,吉林大米好吃也得到市场的认同,高品质的“大荒地”“梅河”大米每公斤价格已经达到200元,“黄金水稻带”已经初具规模。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位于北纬40至45度,有效积温2800至3100摄氏度,吉林省正处于这个区域。
目前,吉林省水稻年产量600万吨左右,其中商品量400万吨左右,占东北四省区的24%。“尽管当前吉林大米还不能左右水稻市场,但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吉林省大米协会会长李福升感触颇多。
重新审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吉林省决心把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质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大米品牌建设、人参振兴计划、畜牧业提升计划、玉米产业链上“淘金”等等,针对性强的措施一个接一个。
好粮食养出好畜禽,吉林畜牧业大省的地位逐渐稳固,得益于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奠定了全国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基础。去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2%,畜禽标准化养殖占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8%;全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000个,带户规模占全省规模养殖户的53%。
科技变革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在今年的备春耕生产中,一种革命性的耕作方式开始在吉林主要产粮区逐步推开,为今后粮食增产、培肥地力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推广高光效栽培技术和大垄双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以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进而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说。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是一项在玉米、水稻生产上应用的新型栽培技术。通过调整垄向,采取宽窄行种植形式提高农作物受光时间和受光强度,提高农作物光合速度和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践证明,玉米单产平均增幅可达15%至17%,水稻单产增幅可达10%左右。2013年在全省示范推广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200万亩。种两垄、闲一垄的免耕技术还有助于地力培育,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粮食不但产量会更高,且品质会更好。
在粮食产量较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又要保护环境,吉林省把重点放在了科技挖潜上。针对种质资源、高产栽培、畜禽优良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以玉米、水稻、大豆、向日葵、花生五大粮油作物为重点,组装集成技术,以村为单位,由省市县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记者还了解到,吉林重大农业技术补贴额度已经从2004年的2500万元上升至去年的1.3亿元,先后强力推广应用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灭鼠、等离子种子处理、地膜玉米覆盖、玉米覆膜滴灌、机械深松深翻等重大技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向创新要发展向农业要效益
从“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再到“四化同步”建设现代农业,吉林省从改革创新中见到了农业发展的曙光,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连续九年取得“九连增”。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德惠市布海镇岫岩村种粮大户胡志远说:“一家一户十几亩地赚不多少钱,现在附近村子里的种粮大户、合作社越来越多,有赚头,种田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在吉林省,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885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4%。合作社数量已突破3万家,服务范围从技术、信息、农资供应向储藏、加工、流通拓展,有的还开展了内部信用合作,合作社已经成为吉林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的主要形式。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各种改革探索渐渐增多,这些探索为全国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金融支农模式的探索为农业带来生机,“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共为1578户农户发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4475万元,‘直补贷’去年发放了100多亿元。”吉林省金融办公室主任高材林说。
吉林省上下正在凝聚共识合力发展农业,既拥有“黄金玉米带”还有“黄金水稻带”,“富二带”让吉林在全国乃至全球农业格局中更具发展潜力。
来源:国际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