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在如何有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上努力探索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以优化各类开发区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载体,使其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该市已拥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2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14个,省级工业集中区5个,市级开发区3个。这些开发区现如今对长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接近70%;其中,仅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贡献率就达到45%左右。
据长春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几年来,由于全市上上下下在各类开发区建设中始终注重其如何增强对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是否有助于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能不能使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长春市的各类开发区建设实际上始终是处在一个优化—发展和再优化—再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数据或许最能说明问题:发展到2012年,该市26个开发区已总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2亿元,同比增长17.9%,对长春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78亿元,同比增长20.6%,对长春市工业的贡献率为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6亿元,同比增长27.5%,对长春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到72%。
重大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为提升对关乎国计民生、优势支柱和战略新兴等产业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近年来,长春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努力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重大转变。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主导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开展大招商活动。这其中,他们尤为注重紧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央企和全国知名企业开展专业招商和产业招商,致使招商引资实现了新突破。仅去年一年,就紧紧抓住全国“两会”期间央企对接、“央企走进吉林”和“中国企业500强峰会”的契机,引进重大项目120个,计划总投资高达2197.8亿元;引进世界500强及央企项目20个;超100亿元项目1个,超亿元以上项目200多个。成功引进了日本丸红、德国麦德龙、日本NTT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富士康科技孵化中心、华润(集团)医药物流等央企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开发区项目容积率、土地利用率、税收贡献率实现大幅提升。
在此基础上,围绕“300万辆整车扩能”、轨道装备产业配套、中国北车长春客车制造基地项目、兵装集团天威新能源产业园整机专配和叶片生产项目、大成100万吨化工醇项目、中粮集团30万吨液糖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全面铺开投产,长春市开发区仅去年就共计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736个,其中工业项目1100个,计划总投资3826亿元。
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快
为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长春市在开发区的建设中还特别注重实施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仅去年一年就重点推进了23个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如长春高新区在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生物与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的同时,还重点培育了汽车电子和LED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长春经济开发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五大园区落地项目125个,投资总额达476亿元。其中,生物产业园区以大成集团为龙头,现有46个项目已投产15个;专用车产业园区以一汽通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为龙头,引进项目55个,投产项目24个;装备制造业园区项目全面铺开,签约项目36个,已投产5个;新兴产业园区中风电、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集聚。与此同时,一汽轴齿工业园、日系工业园、轿车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全面开工建设,也将对长春汽车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拉动作用。
目前,长春市已有特色产业园区71个,重点推进的28个,正在培育的43个。在重点推进的园区中,省级特色产业园区2个,纳入省规划管理的13个,长春市授牌的2个,其他重点园区11个。特色产业园区已逐渐成为长春市工业强市的基地、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
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5年,长春市在培育特色产业园区方面已描绘出清晰蓝图:一是规模要进一步扩张,到2017年,全市特色产业园区数量力争达到88个。其中,市级特色产业园区45个,重点培育的43个。二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17年,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000亿元以上,占长春市规上工业总量的70%以上。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2017年,每个特色产业园区至少拥有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1个科技服务中心。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构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金融服务、市场开拓、现代物流、信息化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水、电、气、热、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功能。五是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到2017年,围绕长春市重点产业,各特色产业园区至少规划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企业入驻率达到85%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为尽快实现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长春市在优化开发区建设中还努力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支点,加大科技招商、科技合作力度,积极发挥科技力量和人才的优势,努力构建“四位一体”的产业创新联盟,主动承接国内外科技成果的转移。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集约、集聚、集成创新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此,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围绕本市的三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实施“五大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计划”,倾力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如今,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光电子平台已建设完成,汽车零部件研发公共技术平台等已开始建设,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等已申请认定第三批吉林省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还有一汽四环发动机等一批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重点和骨干开发区“人才特区”建设也在扎实推进,仅第一批入选的14名人才就获得了近1000万元的资助,人才集聚效应已经显现。 (本报记者 王斌)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