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个月左右,地里的白姜就会成熟。中秋节前后会大量上市。全市十几家生姜加工企业也要展开‘抢货源’大战了。”这是日前,安徽铜陵和平姜业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到铜陵白姜最著名的产地——铜陵县天门镇大院村,了解到的情况。铜陵白姜自2009年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名头更响亮了,白姜深加工系列产品的市场行情逐年看好。为了确保收购到足够的白姜,该公司已经和当地很多姜农签订了合作协议。
铜陵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以丘陵地区为主,盛产生姜。该市种植的白姜是“铜陵八宝”之一,品质纯正、风味独特,有着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享有“中华白姜”的美誉。
铜陵市恒民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根民告诉记者,生姜分为黄姜和白姜两大类,黄姜块头大但纤维粗,主要用于烹饪,而白姜则像鲜梨一样爽脆,咬起来不留渣,齿颊生香,主要用于腌制。铜陵腌制的白姜早在宋代就成为贡品。“铜陵白姜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我们生姜加工企业欢欣鼓舞。”张根民说:“现在各类姜制品的外包装上都醒目地印着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运到外地市场,格外受到关注。”
虽然铜陵白姜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给姜农和企业带来了实惠,但一些不守诚信的商贩也试图以假乱真,用外地的黄姜、白姜加工产品冒称铜陵白姜产品。为加大对铜陵白姜的保护力度,由铜陵市白姜协会牵头,由已取得铜陵白姜生产许可证的14家企业经营者共同在“铜陵白姜行业自律公约”上签字,承诺构建规范有序、诚信有德市场秩序,促进铜陵白姜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为保证铜陵腌渍白姜的传统特色,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铜陵腌渍白姜》这一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得以立项,并最终通过安徽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自8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个头高大,色泽鲜艳,肉质白嫩,形若佛手。”去年9月20日,在中华白姜文化园举行的铜陵白姜开市暨“姜王”颁奖仪式上,铜陵县天门镇天门村姜农高双喜收获重达1公斤多的白姜获得“姜王”称号。自己种植的生姜,能脱颖而出成为“姜王”,这令种了20多年生姜的高双喜感到很是意外和惊喜。
为进一步扩大铜陵白姜的影响,提升铜陵白姜的认同度,铜陵市政府决定举行铜陵白姜“姜王”评选活动。依据相关标准细则,对铜陵白姜的重量、外形、颜色、肉质、香味等进行综合评分,再按照比重计算总分。
高双喜告诉记者,“姜王”评选给姜农提供了交流种植技术的平台,有助于提高生姜种植水平,激励姜农更好地种姜的积极性。
“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品牌的竞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获得,擦亮了铜陵白姜这一金字招牌,使得传统地方特产焕发了青春。”铜陵市生姜协会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铜陵市通过科研攻关、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了铜陵白姜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铜陵白姜种植面积上百公顷,年产量达1.5万吨,全市已有14家铜陵白姜规模加工经营企业,开发了10个系列、80多个生姜加工品种,并有6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3个产品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铜陵白姜系列加工产品2012年的产量已经达到9000吨,其中有4000吨远销到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获得,极大地激发了生姜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热情。铜陵金长江食品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在传统腌制生姜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姜汁等新产品。过去生产加工后倒掉的白姜渣,现在也被公司用来生产食品抗氧保鲜剂。生姜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也为姜农们带来更多的收益。过去,姜农们主要是提篮挑担到农贸市场卖生姜,现在是姜在地头就被收购走。近几年来,铜陵白姜上市的价格平均为每公斤8元至10元,是普通黄姜售价的两倍以上。
铜陵白姜虽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调味小菜,如今却备受宠爱。据悉,未来5年,铜陵将大力培育生姜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白姜专业化基地建设将突破1300公顷以上,逐步形成相关产业和品牌集群。(杨波 本报记者 郭明 李辉)
来源:中国质量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