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转”结合,西部肩负区域经济领跑重任


作者:司建楠    时间:2013-08-06





  “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是过去七八年来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间,我们的领跑者就是西部,2007年以来,西部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区域板块的前列。”

  在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日前联合主办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暨中国西部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内,西部地区将继续肩负经济领跑的重任。

  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范恒山表示,“虽然基本稳定或者总体稳定,但是的确错综复杂。”他认为,今年我国要力保GDP增长7.5%的预期目标,需要付出努力,其中,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西部继续领跑和西部的快速发展。

  西部城镇化水平或高于46%

  西部蓝皮书显示,2012年,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在各大区域中继续保持最快。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91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8%,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2.16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44%,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济的快速增长凸显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实效”。但如何保持西部快速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在当前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现平稳增长,这是与会专家最为关注的重点话题。

  范恒山认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加快发展速度和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西部发展面临着怎么把‘赶’和‘转’结合起来的问题。”他说,对于今天的西部来讲,快速发展、加快追赶仍然是其面临的突出任务。同时,西部也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面临着调整、优化结构和发展方式的问题。转变、提高、调整是下一步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要从整体上把“赶”和“转”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从具体着力点上看,应该是抓住重点,就是要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重点地区应该是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北部湾地区等条件相对比较好的西部地区,希望通过这些地方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引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关注贫困地区,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重点领域及环节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升,以及“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开放问题、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等。

  与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同步,西部的区域经济结构协调性也进一步增强。西部蓝皮书总结了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出现高级化趋势;工业平稳快速发展,重点行业带动增强,经济效益提高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第一、二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民间投资成为重要支撑力量;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汽车消费成为热点,旅游市场发展迅猛;对外贸易逆势快速发展,引入外资量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对外劳务合作创新高。

  事实上,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西部地区在发展中,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一样突出。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姚慧琴教授表示,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依然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的面貌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高投资拉动型特征依然明显,内生发展能力还不足,民生改善之路任重道远;经济发展转型压力大,教育与技术支撑能力仍需加强;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务繁重;税负较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全国税负水平最高的10个省份中有6个在西部地区。

  基于上述分析,姚慧琴预测,2013年西部地区经济仍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将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价格指数将温和上升,消费稳定增长;工业经济将平稳增长,增速继续领跑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提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上升;城镇化仍将保持快速推进势头,并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预计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6%以上。

  培育内生动力重塑发展战略

  自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GDP的增长已经连续6年超过了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使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所收敛,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升,约占全国的20%。但是,从增长的驱动力来考察,这么多年来经济的增长仍然是以投资驱动为主体的。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贵州和甘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了40%、50%,是当年GDP增幅的4倍多。虽然投资增幅很大,但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并不高。

  “这种增长方式是很难持续的。”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陈栋生告诉记者,要预测西部地区增长的趋势,需要结合国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来考虑,第一个重大变化是国民经济由前阶段的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换挡;第二个是国家宏观经济的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中央政府一看到GDP的增幅往下落就踩油门,促使投资扩张、金融扩张。今后这种调控经济方式的频率会大幅度地下降。可以看出,今后支持西部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西部蓝皮书所提出的,西部地区要培养经济增长的内生能力,需要把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提高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到202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西部亿万民众期盼的第一个“梦”。围绕这个核心,陈栋生提出了“增加正能量,消除化解负能量”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区域性系统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严重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所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问题,等等。

  关于陈栋生提出的“内生发展”的观点,陕西省金融办副主任李忠民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从当前西部发展的重点来看,内生发展是西部发展的命题,但它恐怕只是西部发展的一个选项,还不是全部。在这个选项下可能还会有一些约束,包括财政金融的约束。内生发展需要更强的推动力、更原始性的发展意愿。

  要解决这些瓶颈问题,李忠民认为,需要重塑西部开发的战略。“回顾1998年,我国是在‘两个大局’的战略框架下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现在要回归‘两个大局’的战略框架提出西部大开发,同时在‘中国梦’的构架下发展西部。”他认为,如果没有西部生态的改善,没有西部科技教育的大振兴,西部的内生发展不可能做到,西部的发展往往变成一种恩惠,而不是一种互惠的机制。

  李忠民提出的“生态兴西部”的观点引发了与会专家的共鸣。姚慧琴说,西部地区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全国单位GDP能耗最高的10个省份有7个在西部地区。

  西部蓝皮书提出,生态问题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西部的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以资源型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和以传统技术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并存。

  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又加重了工业污染的程度。金属矿的开采、冶炼以及能源、建材等产业的快速扩张,更是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低层次、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加剧了对资源需求程度,加大了环境承载力和对其的治理难度。技术含量低,技术进步贡献率低的传统技术装备,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李忠民建议,在全国都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城乡统筹的情况下,西部仍然要实现工业化先行和城镇化并举的发展。尤其是产业布局安排上、工业化类型的选择上,要重点关注本地资源化转换。 (本报记者 司建楠)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