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终于要在千呼万唤下“登场”了吗?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正发展得如火如荼时,“首都经济圈”的打造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说起“首都经济圈”,给人的感觉是似乎说了很久,就像已经形成了一样,但事实上它的“编制工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至今还未成形。
而近日,被称为“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似乎有了加速的信号。据有媒体报道称,《规划》编制进入收尾阶段,目前还在不断地征求意见,有望在2013年年底正式出台。
虽然“首都经济圈”突然被炒得火热,但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博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却表示,“首都经济圈”可能将继续“难产”,年底出台的可能性并不太大。而各地利益博弈,行政区划困难是一大问题。
博弈“范围”
据最新消息,一直以来,外界最关心的是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划分,而经“1+6+3”等多个版本倡议后,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范围可能调整为“1+9+3”,该方案是在“1+6+3”的基础上最新纳入河北省的衡水、沧州、石家庄三个城市。这似乎也是一个京津冀三地在《规划》制定中的博弈信号。
事实上,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就已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时至今日,这一等待了8年之久的规划却仍未能获批。业内人士分析,“十一五”时期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夭折原因主要在于《规划》强调了三地的“平等地位”,缺乏轴心。京津冀三地虽有合作意愿,但各自需求仍有不同,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多获益,尤其是京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难度很大。
王海峰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京津冀不像长三角都市圈那样以上海为火车头,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一体化协调发展,京津冀的协调性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中可以说是最差的,其原因在于“双核”问题,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为经济中心,而河北则较为落后。“两强+一弱”的格局在协调上很难平衡发展。
“各地都想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但又由于没有一个火车头来领导,互不买账,场面自然就变得混乱起来。”一位宏观分析师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助产业转型
虽然矛盾激烈,但王海峰认为,京津冀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的,最重要的是合理地分配资源,他以三地机场举例,以“吃不下”、“不够吃”及“没饭吃”来形容了北京、天津及石家庄的机场。在他看来,这其实就是京津冀问题的一个缩影。北京的机场发展目标是什么都想抓,但其实承运能力却有限,既然如此何不妨分一些给天津和石家庄呢?比如北京、天津可以主攻客运,而石家庄机场可以在货运等领域寻找机会,开展特色产业服务,提高竞争力。
另外,由于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华北地区的“产业转型”已经到了“不得不转”的地步,其中河北的钢铁、能源等重工业产业比重非常大,若是“首都经济圈”规划出台,河北有望借助北京和天津的辐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基础优势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不少观点认为,只要京津冀在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差异互补,比如北京的首都优势、政治文化优势,天津的沿海经济开放优势及河北的传统工业能源资源优势,合理调蓄互相的资源,定会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下解决不少问题。
“首都生活圈”将诞生
此外,若“首都经济圈”一旦建成,城际铁路也将更为发达。据悉,北京正在规划“大外环”,这条环线全程达到940公里,计划2015年通车。据记者了解,到2015年,北京的“大外环”将连接起十多条高速公路和10条一般国道,届时路过北京的车辆将无需穿城而过,这将大大疏解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压力。
从河北省来说,未来按照顺时针方向,将有京承、密涿、承平、京秦、京哈、京台、大广、京港澳、京昆、京新、京藏11条高速公路,呈现聚合状态, 直达北京。这将大大降低北京与河北省之间的交通成本,也将为首都经济圈建设提供便利。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表示,“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将不只起到经济的效果,同样会打造一个“首都生活圈”,集政治、文化、科技为一体,而交通的发达也方便了三地居民周末出游,促进了三地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而说到“首都经济圈”对于长三角及珠三角的影响,王海峰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容纳和支撑多个经济圈的共同发展,未来经济圈的竞争是良性的质量和技术的竞争,只要把握好经济结构升级的机遇及自身的基础特色,中国的经济圈都可以发展得很好。因此只要京津冀协调好内部的行政区域划分,资源调配等问题,“首都经济圈”一旦建立,对于整个华北地区甚至中国都会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傅光云 姚以镜)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