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涂料看广东,广东涂料看顺德”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经过50多年的发展,顺德涂料从开始的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现在的涂料王国,在中国庞大的涂料产业体系中,顺德涂料是历史最悠久、拥有著名品牌最多的产业聚集地。
在顺德,涂料产业已经成为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产、供、销”产业链。而顺德涂料的繁荣绝不是偶然,囊括了天时、地利、人和等重要因素;当然,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顺德涂料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发展瓶颈。
借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中国涂料之乡”
都说时势造英雄,顺德涂料行业的发展,正是借助了改革开放之风,应运而生。
1985年,中外合资金龙油墨化工有限公司、顺德蓝天实业有限公司、龙江万安涂料有限公司相继成立。1987年,金龙油墨化工公司正式研制聚氨酯家具漆,成为顺德涂料的启蒙者,被称为“顺德涂料的黄埔军校”,对推动顺德涂料乃至我国涂料行业的发展都可谓功不可没。
顺德,靠近香港、澳门和广州,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如果将珠三角看作是一个圆,那么顺德刚好是在圆心附近。种种先天条件,使得顺德拥有完善的涂料产业链,加上金龙油墨公司的基础和探索,各路精英纷纷下海经营涂料生产。
包括华润、金冠涂料、鸿昌等一大批涂料企业,均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顺德。从1991年到2006年的15年间,顺德涂料从无序发展迅速走向蓬勃有序发展阶段。并且还因为竞争的加剧,改变多品牌战略,进行了品牌整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顺德培育了华润涂料、鸿昌化工、美涂士、华隆涂料、嘉宝莉化工、金冠涂料、科斯化工、神洲涂料、汇龙化工、名雅涂料、长实化工、友邦涂料等一批优秀的涂料品牌。顺德的涂料产品进入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多个部级重要机关,国家领导人对顺德涂料进行过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2005年顺德涂料行业产值53亿元,涂料生产企业260多家,产品包括家具、装修、建筑、防火、防腐、汽车修补,粉末等产品,2005年总产量约36万吨,占全国1/10,特别家具涂料,市场占有率占全国50%。在当时看来,无论是从年产量看,还是从知名品牌和名优企业的数量方面看,顺德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涂料生产基地。
2006年6月,顺德被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国内首个“中国涂料之乡”称号,同时顺德也被外界誉为“涂料王国”。这是顺德涂料在全国涂料行业发展有所成就的见证,也是业内对顺德涂料发展的肯定。
“中国涂料之乡”易主顺德为何未能卫冕
2012年,“涂料之乡”称号易主,成为常州囊中之物。作为中国涂料行业曾经的龙头老大,顺德缘何未能卫冕“涂料之乡”称号呢?
据统计,2012年1—7月,广东省的涂料产量达128.27万吨,同比增长17.39%,占全国总产量的19.41%。而作为广东涂料圈的核心成员,顺德涂料行业的产量占比超过40%。这一数据对于顺德来讲虽是可喜的,但深入分析下去,就不难发现顺德为何未能卫冕“中国涂料之乡”这一称号。
首先,政策引导方面未能跟上行业的发展需求。顺德涂料是靠木器涂料和建筑涂料而发展起来,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涂料和木器涂料市场逐渐趋向饱和,而高科技涂料逐渐成为国内涂料行业的主流。作为国内涂料行业的先锋,广东省到2012年才出台重点发展高科技涂料的相关规划,相较于常州早早提出重点发展新型涂料和特殊涂料的市场发展战略,顺德涂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似乎有点模糊不清。
其次,顺德涂料企业的创新力度不足,未能引领涂料市场的需求。涂料市场监管力度不足,造成顺德涂料企业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涂料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现象,导致顺德涂料市场的恶性竞争,未能营造良好的发展和产品创新环境。
同时,由于顺德涂料市场过于饱和,不少涂料企业纷纷寻求产业转移,实行外地涂料市场再扩张。2009年,顺德涂料企业抱团集体转移至粤北武江地区主要原因就是顺德涂料市场的饱和与恶性竞争,还有对外地市场的扩张。
最后,曾经的地理优势现已成为其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珠三角地区如今的经济发展进入缓和稳定期,长三角蔓延至长江流域一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不少涂料品牌在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建新厂房或开新店。常州处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心枢纽位置,并专长于高科技涂料和新型涂料领域,这两个因素已经是顺德落败于常州的“硬伤”。
重振顺德涂料产业需从研发入手业内专家认为,常州虽然在土地资源、科研创新和政策扶持上都比顺德有优势,但常州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拥有一个国家级的化工研究院和一个国家级的涂料质检所,也是国家级的涂料生产标准所。
顺德涂料企业在过去几年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市场创新产品并不多,这是顺德涂料产业的危险之处。如果顺德涂料想走得更远,就必须在稳住建筑涂料、木器涂料、粉末涂料等现代主流涂料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实现涂料产品创新和升级,重点发展高科技涂料。
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顺德要想重振“中国涂料之乡”的牌子,只有从创新入手!(王云)
来源:中华建筑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