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专家组为海西电商产业“体检”


作者:舒明友 兰良增    时间:2013-08-16





商务部专家组为海西电商产业“体检” --记首届海西电商园战略高层研讨会

石狮纺织服装电商产业未来如何发展,当地政府如何发挥引导作用,行业协会和园区如何协助政府推动当地电商发展,行业协会和园区如何帮助电商会员企业与入驻园区企业发展?商务部专家组为海西石狮电商产业“体检”。

  8月11日,“首届海西石狮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战略规划与创新发展高层研讨会”在石狮召开,本次研讨会为进一步拓宽海西石狮电商产业的建设思路,提升海西电商园区的整体运作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步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商务部专家组为海西电商产业“体检”

  本次研讨会上,与会电商专家认真观看现场播放的石狮市电子商务专题片,并听取了石狮市政府关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与海西电商产业园区创建情况介绍,既为石狮有如此完备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和海西电商园产业区多功能产业服务体系所感动,也为石狮有这么好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而自身电商发展滞后于国内前沿省市纷纷献策,并借助这次高层研讨会为海西石狮电商产业“体检”。

  关键词:中小企业依托大平台

  聂林海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司长:中小企业做电子商务,特别是小企业一定不要做自己的网站,而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爬,在知名的大公共平台上去做,依托他们来做。

  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目前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亿,占到企业总数的99%,GDP方面超过60%,税收超过50%。特别是再就业方面的贡献率,解决了就业的75%以上。据2007~2008年的调查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建的网站85%以上是“死”的,剩下15%有些还勉强“活着”,有些基本没有任何影响。为什么?中小企业的网站,特别是小企业的网站在互联网的大海里就像一滴水,我们根本看不到。所以中小企业做电子商务,特别是小企业一定不要做自己的网站,所以IT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应该转变思路,不要忽悠人家做一个网站多少钱。做网站的目的是什么?卖产品,如果产品卖不出去做网站做什么?所以说他们要转变思路,一定首先要想到怎么把产品卖出去。我们认为要让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关键在于电子商务生态链的结合。

  电子商务下一步的发展,中小企业非常简单,服务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只要需要就有人给你服务。所以下一步电子商务一定是全流程的供应链,包括签单、网店的布局、外贸的报关、接会、保险、物流、海运等服务,只要你需要,所有的服务企业都会围绕这个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在这个生态链内发展。我们的企业只要一心一意做好品牌,你的市场就是全世界。因为你在实体店中只是一个小角落,但是一旦在网上,你的市场就变成了全世界。所以,希望中小企业一定要明确,如果你的实力不够,人才不够,一定不要自己做网站,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爬。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你的品牌已经在世界上知名了,你可以自己独立出来做。但是开始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投入,浪费资源和资金。

  关键词:创新电商营运模式

  梅绍祖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稳定增长期,需要大型企业进入电子商务。我觉得将来可能有几个巨头,综合性、全国性的区域并行。地方区域有它的习惯,还有在我们城市区域发展,区域性有它的优势。电子商务和传统企业可能关键还是将来我们的模式创新问题。

  在我看来,电子商务可能离不开B2C,B2C跟网民相关度非常大。我们国家网民数和网站数,超过世界上平均的普及率。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一下移动,就是手机网民大概什么情况,实际上还是即时通讯使用量比较高一些,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网上银行增长比较快。网络支付、网络银行尤其对移动用户人数可能更多一些。

  电子商务不断普及和深化,渗透到各个领域,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等方面。另外一方面电子商务支撑水平也提高,我们相关的政策支付服务,信用、物流、环境等。电子商务应该不停地改善,工商总局、商务部推出指导意见或法律来规范我们的电子商务发展。

  在做电商零售的电商里面,京东起步时间最短,但把电子商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它深刻分析了亚马逊的模式。我想京东或者其他电子商务网站,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或者瓶颈。首先肯定的是京东“烧”了很多钱,我们传统企业也不可能当年回收投资,其实电子商务也是这样。怎么能赚钱,关键在商业模式和营运模式。

  比如,苏宁从传统零售业转向电子商务。企业的转型会带来升级换代,但是企业要转型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从传统角度与电子商务的理念是不一样的。苏宁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它自己的物流。这两个企业都有很大的野心,都想当中国的B2C老大。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