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宁夏羊绒产业竞争力


时间:2013-09-03





  羊绒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宁夏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宁夏羊绒创造了5年产值增加4倍的奇迹,也确立了“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宁夏”的产业地位。

  目前,宁夏年购销原绒1.2万吨,约占国内羊绒产量的70%,占世界的60%;年加工分梳山羊绒8000余吨,生产羊绒纱线1900余吨,羊绒衫500万件、出口150万件,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0%。宁夏已形成从分梳、制条、纺纱到制衫、织造的完整产业链条,深加工比例超过40%,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山羊绒原料集散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羊绒业在宁夏当地甚至国内相关产业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另据了解,宁夏境内的羊绒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同心县和中部的灵武市,以此形成了两大产业集群。同心定位于全国羊绒集散地,经销原绒约占全国产绒量的二分之一、世界产绒量的三分之一。全县有1.5万人从事羊绒收购,常年活跃于全国乃至世界羊绒产区和羊绒流通市场,因其丰富的收购经验和较强的鉴别能力,被羊绒界誉为“世界上最庞大、最优秀的羊绒购销队伍”。

  灵武则定位于羊绒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主要生产加工无毛绒、羊绒条、羊绒纱和羊绒衫等。

  “一园两区”凸显产业集聚效应

  今年,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贺兰园区和灵武园区相继投入建设,这标志着宁夏轻纺业“巨舰”初具雏形。与之同样令人鼓舞的是宁夏羊绒产业在优化产品结构后持续发力:中银、德泓、圣雪绒等10户企业组团入驻银川综合保税区,将步入外向型发展快车道。

  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是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实体园区,按照“一园两区”架构布局建设。其中灵武园区主要发展高端羊绒、高档羊毛、亚麻等纺织、服装及家纺产业。今年3月,园区基础设施开始建设,预计8月底完成。投资主体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浙江金鹰集团、江苏金龙集团等企业,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500万件羊绒衫、210万件羊绒服饰、3万锭精纺高支特种亚麻纱、1300万米高档亚麻面料、3万锭高支精纺羊毛纱等6个板块,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160亿元。

  贺兰园区规划占地27平方千米,主要发展以彩色涤纶聚酯纤维为主的化纤产业以及其他新型纺织产业。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开工,“一园两区”建成后,宁夏羊绒产业集聚效应将更加凸显,作为现代纺织产业基地的地位将明显提升,成为搭载宁夏羊绒登上国际舞台的产业巨舰。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毋庸置疑,羊绒产业现在已经成为宁夏轻纺产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该产业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设备升级、促进技术进步、重视品牌建设、引进尖端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和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档次,逐步向国际化、品牌化、高端化、系列化方向发展。2012年宁夏羊绒产品出口近2亿美元,同比增长35%,而且产品结构明显优化,成品、半成品开始首次大幅超过原料表明宁夏羊绒产业正在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宁夏轻纺立足长远,倾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平台:建设中国羊绒电子交易、宁夏羊绒及其制品检验检测等五大中心,提高宁夏羊绒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建设羊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羊绒研究院等8个研发中心,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建设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大公共服务平台,为羊绒产业提供智力支撑。羊绒骨干企业从意大利、日本、德国引进先进纺纱、电脑横机和配染色等关键设备,从国内外纺织业发达地区引进一流人才,引领示范效应显著。

  宁夏羊绒企业的“领头羊”宁夏中银绒业集团,于2009年成功收购英国百年老店道森贸易下属的邓肯纱厂后,销售网络已覆盖欧洲、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宁夏羊绒产业已成功培育“菲洛索菲”“灵州雪”“千堆雪”“绒典”等自主品牌,羊绒制品精深加工比重已接近50%。如今,中银绒业建成年产260吨羊绒精纺纺纱生产线和720吨羊绒粗纺纱生产线。1-4月,中银绒业出口创汇达9180万美元。

  德泓纺织建成年产120万米羊绒高档精纺面料项目,成为国内最大的羊绒高档精纺面料的生产企业。据了解,德泓是专门生产和销售高附加值羊绒纺织品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经营各类绒、条、纱线、面料、服装及相关加工制品和工艺品,目前是西北最大的原料生产商。

  2012年,德泓筹资2600万元建立了“羊绒及特种纤维精纺工程”技术中心,依靠自身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组成的攻关小组,依托西安工程大学、中国轻纺织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软硬件优势,聘请国内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授、专家进行技术创新。仅去年,就有两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局的授权。(艾枫)

来源:中国服饰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