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稳质升,江苏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增强


作者:成吉昌    时间:2013-09-03





  今年1~6月,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万亿元,增长9.6%,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9.4%,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3%。外贸出口实现2.1%的正增长,新兴产业外贸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比重达43.3%。全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质量效益型发展为中心,以提升经济运行质态为主体的各项新型考核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是中国工业报记者近日从江苏省政府举办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优势产业担纲主角

  今年以来,江苏省把调结构、促转型、稳外贸、扩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济增长稳中趋缓。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幅显著上升,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和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空前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显现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空前。上半年江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9.4%,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8.3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增长41.4%,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增长30%,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增长22%。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空前加大的前提下,全省40个工业大类有33个保持稳定增长。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利润、利税分别增长17%和16.3%,同比分别提高20.8和14.1个百分点,呈现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利税增幅高于主营业收入的良性发展态势。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平稳发展,对转型升级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加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有省以上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245家,其中上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99家,增幅达20.3%;新增创新型企业1583家,民营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5万家。1~6月,全省专利申请量22.2万件,专利授权量11.4万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全国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40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高新技术企业产销额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8.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

  引领创新型经济集约化发展

  上半年,江苏省在发展导向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新要求,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质量效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转型发展,经济运行质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江苏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两步走的目标定位:第一步,经过10年左右努力,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把江苏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把江苏建成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相协调融合的美好家园。

  为此,今年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明确的90家淘汰落后产能挂牌企业,上半年已有83家关停落后生产线,64家拆除落后产能设备。江苏省颁发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标准及评价办法》,对首批921家环境国控重点企业,按照“绿、蓝、黄、红、黑”五个等级进行测评与监控。截至今年6月底的网上数据显示,144家企业被评为“绿色”,11家企业被评为“黑色”。对“黑色”企业通过财政、金融、税务等环节,对其生产、经营、技改等项目加以制裁。

  联通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强势推进。今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分类指导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半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全面部署,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对苏中新一轮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南通、泰州、扬州苏中三市加快融入苏南与长三角核心区“两步走”目标。对苏北出台《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五市实施一地一策的推进举措。今年1~6月,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0.2%、11.9%和12.2%。相对于苏南、苏中,长期以来处于落后劣势区域的苏北,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对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

  在江苏省政府最近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李学勇强调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上下要立足于抓早、抓紧、抓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调”的力度,加快“转”的步伐,加速“质”的提升。江苏省经信委主任徐一平要求,各地区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既要看到积极因素和可喜亮点,更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要在主动作为中化解难题,对经济发展中的复杂性、严峻性有充分的估计,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与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引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制造迈进。 (本报记者 成吉昌)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