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助推辽宁营口经济迅速崛起


作者:李淑梅    时间:2013-09-06





  辽宁营口市依托港口,紧紧抓住东北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配套改革三大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始终把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和重要抓手,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大力实施“458”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强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17个集群绘出发展蓝图

  因循发展轨迹,营口将“工业强市”调整为“产业立市”,就是要突出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营口市规划了17个重点产业集群,实施“458”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即重点培育和打造钢铁及深加工、镁产品及深加工、石化、电机4个千亿产业集群,输变电设备、重型成套装备、海洋装备、汽车保修装备、汽车及零部件5个500亿产业集群,纺织服装、新材料、铝制品及深加工、工程塑料制品、乐器、包装制品、管件阀门、食品饮品8个百亿产业集群。其中,镁产品及深加工、仙人岛石化、汽车保修装备、鲅鱼圈钢铁深加工4个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纳入了省重点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

  目前,17个重点产业集群现有企业324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85户。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537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71%。

  特色产业集群全方位升级

  按照“以小见大、以特见长、整合资源、整体提高”的要求,镁质材料、汽车保修装备和乐器3个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已进入产业升级优先重点发展之列。

  营口市镁质材料年交易额占全球的60%,是国家惟一的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也是国家惟一的镁质材料生产、出口基地。银河镁铝变形镁合金热轧板下线,标志着营口市镁合金生产和深加工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由菱镁化工公司独家起草的《农业用硫酸镁国家标准》获批并实施。金鼎集团金属镁、德国利浦公司镁合金压铸件、亚泰公司镁质节能墙体材料等一批高端镁产业项目更有力地促进了镁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耐材领域向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营口市作为汽车保修装备的“摇篮”,进一步加快推进汽保特色产业升级,推进自主创新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采取培训与辅导并举,使企业达到了解、使用、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并完成12个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工作。目前,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规划面积7.9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66平方公里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实现“五通一平”,吸引了65个项目入驻。

  营口市乐器产业基地是辽宁省第一家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钢琴、小提琴、管乐、打击乐和吉他等产品,努力形成集乐器制造、乐器配件加工于一体的东北最大最知名的乐器产业集群,拉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中国北方乐器之都。目前,正在建设的乐器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已有14家企业入驻园区。

  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并蒂花开

  为抓好产业集群建设规划落实,营口市政府以2013年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2013年全市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458”产业集群承载区的责任主体、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跟踪、调度和分析各产业集群承载区建设、运行情况,针对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确保今年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目前,园区内新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1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0个,投达产千万元以上项目65个。项目建设的特点是体量大、推进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制造业项目开始增多。总投资1080亿元的华威聚酰亚胺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康辉石化公司80万吨聚酯薄膜项目第一条年产20万吨工程塑料生产线已竣工投产。高威公司铜加工、沈鼓集团透平装备、中船重工钢材加工、新东北电气输变电设备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佳拓集团重型热模钢和冷作模具钢、北钢管业大口径直缝焊管、天盛重工300万吨建筑用钢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竣工投产,发挥出经济效益。

  骨干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呈现。目前,营口市200户重点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98.4亿元,同比增长16.6%,占17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的63.3%。其中,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中的北钢管业公司、宝成不锈钢公司等企业增幅超过28%;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中的奥鼎镁业公司、淮林耐火材料公司等企业增幅超过或接近50%,富成耐火材料公司和丰华实业公司等企业增幅超过30%;石化产业集群中的康辉石化公司已于3月投产,当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嘉晨燃化公司、向阳催化剂公司、兴达石化公司、华瑞晟化工公司、圣泉海沃斯化工公司等企业增幅超过40%;汽车保修装备产业集群中的通达汽保设备公司、中意泰达汽保公司、光明汽保公司等企业增幅超过40%;管件阀门产业集群中的兰德铸管配件公司和金城管件公司等企业增幅超过80%。(本报记者 李淑梅)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