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作者:何人民 邱鹏    时间:2013-09-11





  记者在湖北孝感市经信委采访时了解到,今年以来,面对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湖北孝感市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提速扩容、提质增效”,工业经济稳中有为,稳中求进,呈现出后劲增强的良好势头。

  据了解,今年1~7月,孝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35.9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较去年底上升一位;同比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速度位居全省第五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89.7亿元,同比增长13.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6.2亿元,同比增长14.1%。全市8个县市区有6个增幅超过14%。

  孝感市经信委主任王洪波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主要做法。

  强化要素保障 推动工业稳中快进

  突出要素保障,推动工业稳中快进。首先是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建立月初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由18个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集体会商,对经济运行走势进行分析预判,及时掌握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确保年度目标按计划进度实施。其次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建立了50家重点骨干企业信息直报系统和100家用电大户监测系统,对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实时监控。再其次是强化要素协调。以书记、市长名义致外出务工者一封信,全市组织多层次用工对接活动达到50多场次,解决企业用工24300人。组织市、县(市)区两级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7.79亿元,其中市本级拿出3500万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和6000万元工业生产调度资金。开展银企对接活动9场次,为企业融资49.8亿元。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9.94亿元,比年初新增29.07亿元,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47.4%,同比增长12.82%,扭转了去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下降的局势。

  突出主体培育,推动工业扩容增效。根据企业规模、经济实力、发展前景动态确定全市100家骨干企业,实施“大投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措施,加快龙头企业提升,推动骨干企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成产业集群。同时,在支柱产业、产业基地、重点产业集群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其成长壮大。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中小企业服务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培训、技术支持、信息、融资等方面的服务,优化企业成长环境。此外,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准入程序,促进各类创业主体发展。上半年,通过实施“三大工程”,全市百家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1%,较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30家,较去年底净增80家。

  突出项目建设,推动工业增强后劲。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孝感事关全局的100个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意见》,对全市拟建和在建项目进行精心梳理筛选,确立100个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2781.8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364.8亿元,上半年完成151.3亿元。同时,加快推进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全市有72个在建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总数位居全省第二,总投资188.6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188.6亿元,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达95亿元。

  政府协调服务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突出产业集聚,推动工业集群发展。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发展思路,全市确定了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构成,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500多家,总资产700余亿元,努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产业类同、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同时,按照打造千亿园区、百亿产业、十亿企业的思路,着力提升一批核心园区、延伸一批产业链条、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新上一批重点项目、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精品名牌、搭建一批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此外,还利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村庄集并、城镇新社区建设等政策,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和新城区,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突出协调服务,推动工业环境优化。在这方面,一是建立市县两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二是组织开展“百名经信干部联系千家企业、推进十大重点项目建设”活动;三是出台激励政策;四是简政放权。以第一点为例:每个月的第一周作为项目建设推进周,每周第一天协调会商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市县两级领导每月到所联系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开展调研不少于6次,对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相关部门以现场会的形式予以解决。(本报记者 何人民 通讯员 邱鹏)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