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广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发挥制造业大省和互联网大省的双重优势,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经济强省。
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广东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一)推动融合发展是提升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环节。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前20的经济体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当前,广东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仅居全国第6,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将融合发展的重心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以信息化、智能化助力制造业新动能培育,为提升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提供动力支撑。
(二)推动融合发展是促进实体经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广东大力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居全国第一,然而新兴制造业尚未形成支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优势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跟不上需求的快速变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助于制造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多渠道、多方式获取消费者消费信息、需求偏好。
有助于更加精准地了解、感知、掌握需求的总量、结构和变化,把供给方、社会供给能力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供给与需求更好地衔接,保持供给体系弹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广东部分优势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
(三)推动融合发展是优化实体经济资源配置和提升效率的必然选择。当前,广东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东南亚等国低成本吸引制造业转移的“双重夹击”,亟须转换增长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技术、物质、资金、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流动和聚集,有利于广东制造业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获取生产和服务资源,推动优势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企业优胜劣汰,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转换新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
二、广东具备率先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一)制造业基础扎实。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17年,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3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企业约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4万家。制造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部分产品和行业均全国前列,销售产值居全国前3位的有18个行业;产业集群特征明显,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两个产业带为核心向东西两翼和山区延伸,形成一批电子信息、家电家具、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立足广东、影响全国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转移扩张打造一批覆盖粤东、粤西、粤北的省级产业转移园,并在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市形成了集聚传统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专业镇。
(二)信息通信和互联网产业支撑能力强。广东是电子信息制造大省,产业规模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3.6万亿元,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广东拥有一批全球领先的软硬件服务商和信息通信类龙头企业,据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华为、TCL、比亚迪等25家企业入选,占1/4。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居全国首位。拥有广州、深圳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4G基站及用户数量、互联网用户数近年均居全国第一,已率先在5G领域开展技术试验和布局,拥有10家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企业,互联网发展指数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互联网创新生态。
(三)融合发展取得初步进展。2014年以来,广东省财政累计投入120亿元,推动2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以机器换人、设备更新为重点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万台,占全国产量的16%,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2.2万。云计算、大数据、4K电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助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国家级、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华为、美的、格力等制造业龙头企业,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加快部署工业互联网,阿里工业云总部、树根互联总部等国内外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落户广东,在融合发展资源建设、技术创新和应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互动的融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三、务实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一)营造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清晰路径和重点领域。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探索新型金融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打造融合发展环境。着力搭建平台、精准服务,推动资源精准对接,促进供需精准匹配。积极对接国家资源,加强全省统筹协调,强化省市县联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融合机制,打造融合发展先行区、试验区。
(二)夯实融合发展的网络和技术基础。实施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建设高水平全光网省,推动国家网络提速降费政策落实。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网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积极推进5G标准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快5G试验网建设和应用部署;加快IPv6等核心技术攻关和部署,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加快发展移动物联网(NB-IoT)。支持企业单独或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开发模块化、低成本、快部署的应用服务、工业App,突破一批高性能网络、智能模块、智能联网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发展一批人工智能高端产品,夯实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技术基础。
(三)开展融合发展创新应用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制造企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重点在广东优势重点产业,遴选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分行业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树立转型榜样;支持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推动生产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形成数据驱动新模式;推动1万家工业企业“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围绕研发设计、生产设备管理、生产管控、市场营销、工艺改进、能耗优化、客户管理、供应链协同、设备租赁等环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带动20万家企业“上云”,降低信息化一次性投入成本。
(四)建设融合发展平台培育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推动融合发展领域的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具备较强效力的“跨行业、跨领域”以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下一代网络、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工业软件企业、解决方案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商和服务商。大力培育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支持企业间加强合作,培育形成立足广东、服务全球的服务平台和资源。
(五)打造国家级融合发展产业示范区。建设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形成高端企业集聚、产业链条健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加快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制造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水平,促进基地整体数字化网络化升级;建设省大数据产业园,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构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大型企业、项目落户基地、园区,形成集聚发展、融合应用的产业生态,打造国家级融合发展产业示范区。
(六)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与产业融合。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融合新产品,以及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融合新模式,培育网络支付、新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融合新业态,培育智能穿戴、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产业新增长点。推行“互联网+”双创模式,培育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发展一批省级“双创”平台和大型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云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数据营销、网络供应链协同等新模式,构建完善的融合发展产业生态环境。(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涂高坤)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