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古雷潮涌。古雷石化产业园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半岛,地处全国第三大台商投资集中区域,是国家确认的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进入中国化工潜力园区十强。目前,园区正持续攻坚“油头”、延伸发展“化尾”,聚焦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领域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强链。
在此过程中,为第一时间响应项目涉税需求,国家税务总局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税务局组织各个业务条线骨干,成立“项目专家”团队,紧扣重点石化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等不同阶段,开展全周期税收支持服务,助力古雷石化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创建'项目专家'服务品牌,是我们税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规范重大项目涉税管理的一次有益探索。”漳州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洪黎说。
打足审批提前量,帮助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
今年3月28日,由中国石化集团投资建设的中石化南化(漳州)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化公司)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项目顺利签订交地确认书。值得一提的是,在确认书签订当天,公司就办好了该项目的不动产权证和用地规划许可证,成为园区2024年首个实现“拿地即开工”的产业项目。“真没想到,一天内就把证办齐了!”该项目管理成员陶厚恩说。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企业实现“交地即办证”,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将服务链条拉长至最前端,组织区税务局与自然资源局、经济发展局、行政审批局等部门共同组建专班,提前介入,指导企业备齐要件,在交地时即可快速进入办证审批程序。除此之外,由于南化公司的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项目办理不动产权证、用地规划许可证需缴纳的耕地占用税税额较大,按规定需逐级报至省级税务机关复核。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税务局“项目专家”团队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税务机关联动机制优势,加速执行预审、办结流程,实现了当天申请、当天缴税、当天复核完成。
今年2月,福建省迄今为止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动工。为帮助中沙古雷乙烯项目顺利落地,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税务局“项目专家”团队为其上游企业开展政策讲解和办税辅导,详细讲解石化企业退税案例,当场模拟填写退税表格并计算演示退税申报,消除了企业的涉税疑虑,有效服务上游企业原料适应性技改工作。技改团队改扩建项目总监余春玉说:“'项目专家'团队成员把事情想在前、干在前,给我们提供了专业的'硬核'支持,他们的敬业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涉税难题及时解,企业顺利推进项目建设
步入建设阶段的重大项目,涉税需求多、业务复杂且涉及部门多。为帮助企业及时解决涉税问题,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税务局定期举办税企座谈会,详细解答企业提出的涉税疑问,帮助企业准确归集相关费用,规范其内部财税管理。“虽然项目才动工不久,但我们对各个阶段的税费政策已经有了预先了解,心里有底。”福建中沙石化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瓦恩·本·奥斯曼说。
瓦恩·本·奥斯曼告诉记者,中沙合资建设项目涉及对外支付业务合同,且数量多、金额大。针对这一情况,“项目专家”团队成员主动上门辅导,准确解答企业关于代扣代缴申报中的计税依据、纳税期限等疑惑,帮助企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以中沙石化为主体签订的对外支付合同共有22份,总金额超4亿美元,涉及税收问题13个,“项目专家”团队全程辅导,及时解决企业的涉税难题。
古雷石化产业园区的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涉及填海造地面积约260公顷,同时涉及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古雷石化二期合资公司三方,纳税主体难识别,业务口径复杂,涉及部门多。“项目专家”团队联合区管委会,来到企业总部开展实地调研,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及时明确纳税主体、交易流程等复杂的跨区域涉税事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税收风险早提示,企业投资更安心
石油化工产品种类多、品名俗称多,单价高、成交金额大,交易链条长,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对发票品名开具较为随意,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对此,“项目专家”团队结合古雷石化产业园企业生产销售实际,以价格、原料及产品数量等作为主要风险指标,重点关注产品检测程序、生产工艺报备等涉税风险,充分结合企业申报数据、开票数据等税收大数据,全面扫描产业链上各企业涉税风险,并及时发出涉税风险提醒。2023年至今,服务团队已通过团审机制排除企业涉及的风险疑点36户次,为园区石化经营主体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税收营商环境。
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资金税务中心副主任孙翔宇说,近3年,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下游企业市场需求减弱影响,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对此,税务部门为避免企业产生重大风险,帮助企业从税收视角检视日常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福化古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党群人资部负责人郭晶晶表示,“项目专家”团队立足自身职能,以服促管、以严促安,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园区企业面对复杂国际经济形势的信心,让企业有了更多再生产、再投资的底气。(李可 王致航 本报记者 叶生成)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