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保险补偿政策再升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11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


  中华保险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认为,丰富险种、扩大保障范围,能够在此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这类保险的功能,助力首台(套)、首批次的创新开发和市场化推广。


  这些政策的实施预计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并且保险补偿政策的优化有助于促进科技企业的风险保障和管理需求,服务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政策层面保险护航


  多年来,首台(套)保险业务为装备产品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近年来,保险行业在承保、理赔等方面积极对接制造企业,支持了从国产大飞机项目到蓝鲸一号平台,从海上风电设备到国产超临界发电机组等众多制造业重大项目,成绩显著。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数据,自2015年我国推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至今,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已经累计为全国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和全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提供了近万亿元的风险保障。


  而首台(套)保险也为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起到了护航的作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表示,借助保险杠杆,用户可以转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增强使用信心,企业也可以加快资金回笼进程。


  多年来首台(套)保险业务为装备产品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多个省份用真金白银让企业得到了实在的优惠。


  中信重工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公司于2016年至2018年分别有两台出口设备投保了三年的首台(套)保险,从中央财政获得保费补贴。


  记者查阅人保财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条款了解到,该保险险种是对于国内已实现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机装备、核心系统、关键零部件产品、新材料产品等科技创新产品提供的产品质量和责任保险,包括因质量缺陷造成的合同用户企业更换或退货风险,以及因质量缺陷造成合同用户企业财产损失或发生人身伤亡风险。


  一直在四川地区从事首台(套)保险的保险从业人员丁拥萍告诉记者,多年来,首台(套)保险补贴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这次完善加入了多项内容。


  各地都有相应具体措施推出支持首台(套)保险的补贴政策,一般具备首台(套)产品资质的企业都会申请。因此,她说,“如果当地有相关的补贴政策就不要错过,要按照政策积极地去申请。”


  记者也从四川保监局了解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不同于传统的“谁投保谁受益”保险补偿模式,而是采取“生产方投保,购买方受益”的创新做法,可以有力增强购买方信心,降低用户风险,从而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和应用。


  记者从一家投保企业了解到,该保险补贴的资金达到了投保保费的一半,为企业的首台(套)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重庆作为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的试点城市之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实施以来也产生了积极效果。


  记者了解到,国家电投远达环保是工业烟气综合治理领军企业之一,通过与某保险公司签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协议,对“烟气超低排放改造装备”进行投保后,企业将新技术、新装备推向市场的底气更足了,并不断推动后续创新研发。


  重庆市经信委装备处负责人表示,企业是创新的“第一动力”,然而在产品研发中,由于前期企业投入研发成本高、周期长,而创新成果市场化转换较慢,出现亏损风险较大,企业创新动力会随之减弱,而保险的加入为企业减小了压力。


  记者发现,近年来,保险行业在承保、理赔等方面积极对接制造企业,支持了从国产大飞机项目到蓝鲸一号平台,从海上风电设备到国产超临界发电机组等众多制造业重大项目,成绩显著。


  多方位助力产品创新


  政策修订旨在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政策中明确了保险险种的创新,由单一险种模式调整为多险种模式,以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广泛的风险保障。同时,建立了市场化差异化的动态调整机制,允许生产制造单位在国家确定的保费补助资金额度内,自主决定装备、新材料产品投保的数量、年限和险种。


  “此次政策的修订重点在扩大保障范围、优化保险费率、完善申报流程和调整概念内涵等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相关人员针对此次首台套保险补贴相关修改政策表示,“旨在破解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进入市场初期的推广应用难问题,同时培育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保险市场,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总结前期政策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此次三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定位、优化政策设计、健全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政策更好发挥作用。


  那么此次保险补贴政策有哪些切实的修改和升级呢?据记者了解,政策中明确了保险险种的创新,由单一险种模式调整为多险种模式,以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广泛的风险保障。同时,建立了市场化差异化的动态调整机制,允许生产制造单位在国家确定的保费补助资金额度内,自主决定装备、新材料产品投保的数量、年限和险种。


  具体来看,《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重点在四个方面对首台(套)、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进行创新。


  该财政补贴采用“先审定资格、后投保、再申请资金”的方式。并且满足重点产业链等相关要求的企业,可在自主投保后的下一年度提交保费补贴申请,符合相关要求的将由中央财政按照保费的80%给予投保单位补贴,具体支持范围、补助额度和补贴比例后续会动态调整。该文件中提及,对于该险种,保险公司应按照“保本微利”与“精算平衡”原则,定期开展保险费率回溯和动态调整。


  此外,在概念内涵方面,扩大支持数量及年限限制。考虑装备、新材料产品成熟规律,针对首台(套)装备,将概念范围拓展至“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整机装备、核心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品”,扩大支持数量和年限。针对首批次新材料,不再局限首年度购买使用,扩大支持产品数量,同时在政策框架下支持企业自主决定投保年限。


  在保险险种方面,丰富险种供给满足用户需求。将保险险种由原有“综合险”单一险种模式调整为多险种模式,丰富保险产品供给,扩大保险保障范围,为首台(套)、首批次提供宽范围、多角度风险保障。支持生产制造单位根据装备、新材料产品特性和实际需要自主选择险种,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新材料发展迎来更多金融支持


  此次修订充分考虑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需求。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顶层设计、原始创新能力、产业投资、政策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未来发展机遇挑战并存,复合化、绿色化趋势明显。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探索新赛道,无疑将对金融支持提出高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9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新材料领域建立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了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涌现出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一批前沿技术;新材料规上企业超过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同时培育形成了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科创板作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创新板块,已经汇聚了超过80家新材料公司,这些公司在半导体关键材料、光伏材料、碳纤维、超导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生物原料等多个关键领域有所布局。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企业,包括新材料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亮眼,许多公司在2023年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位数增长,显示出行业的强劲发展势头。截至2024年6月5日,A股、B股新材料概念共有314只。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顶层设计、原始创新能力、产业投资、政策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未来发展机遇挑战并存,复合化、绿色化趋势明显。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探索新赛道,无疑将对金融支持提出高要求。


  对于此次修订中对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进行创新的部分,是充分考虑到了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需求。


  此前新材料首批次的鼓励政策也一直备受重视,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覆盖304个小类产品。2023年6月,工信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实行动态调整,正开展新一轮指导目录修订工作。此次保险补贴也再次跟进。


  “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政策。”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胜刚认为。


  记者了解到,对于涉及此次首台套补贴的政策,目前企业刚得到消息,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更多具体计划,而更多企业则表示了期待。


  今年上半年,湖南阿斯米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万吨级锂离子电池负极前驱体生产线正式启动。该公司董事长侯拥和说:“我们现在做新材料专利技术推广、设备研发,也想下场全面投产生产新材料产品,但这一产业对流动资金需求更大,我们必须根据融资情况来决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记者 郭宇)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