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国际社会热议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0-22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作出这一宣示。


  连日来,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关键词。国际社会称赞,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海外人士期待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继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启迪发展路径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为世界点亮了进步与发展的希望之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院研究员通孟戴维对中国过去十年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赞叹。他认为,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成功正在激发许多发展中国家勇敢探索发展和繁荣的本国方案”。


  仔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述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他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变局中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有着切身体会。“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在北京生活,现在隔一段时间去中国,对中国的变化感受真切。”20世纪60年代曾在北京学习、生活的奔舍那家族兄弟姐妹,再来中国时也会去同学、朋友家做客。“他们现在的生活真好!”宋玛说。


  宋玛感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成就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各国都可以有适合本国的现代化。”


  在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庞大人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他表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中国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作出榜样,就是要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实现现代化。


  “中国经历了伟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委内瑞拉新兴经济体发展高等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主任路易斯·德尔加罗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不少面临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指出,中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开辟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惠及世界繁荣的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海外人士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丰富内涵和强大吸引力,将积极推动世界繁荣、文明互鉴,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约旦商人协会会长哈姆迪·塔巴的企业经营业务涉及汽车、保险、贸易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他充分感受到中国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释放出的巨大红利。塔巴认为,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未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将整体跃升,中国释放出的消费需求将极大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中国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努力实现社会公平。”阿根廷阿中商会基建委员会协调人费尔南多·法佐拉里对报告中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论述感受颇深,他认为,以上种种努力都有效扩大了中国市场,提升了中国人民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对全球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吸引力”。


  巴西巴中研究中心主任埃万德罗·卡瓦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所突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将继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拓宽中国与世界各国加深了解的渠道。”沙特国王大学教授易卜拉欣·沃哈伊布指出。


  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太阳报》前驻华记者阿马杜·迪奥普关注到报告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在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为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迪奥普以中国库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为例,称赞中国生态保护工程为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举措也激励着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将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多·雷加拉多说,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公平正义,期待中国新发展不断为世界带来新机遇,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现代化


  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国际社会认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始终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将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提供了中国智慧。”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全程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共二十大作报告的直播后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全体人民的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理念进一步带到世界。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埃称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他认为,从共享发展机遇到分享发展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探寻出一条更加公平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世界特别是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第三大学教授伊斯梅尔·德贝什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担任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德贝什说,中国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和福祉、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国际上维护地区和国际安全、和平与稳定,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助力他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体现出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重要性。


  德贝什指出,近年来,中国提出的倡议都强调了伙伴关系和互利共赢,强调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他认为,中国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出明确信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公平正义,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西兰中国问题专家戴夫·布罗米奇说,中国将继续弘扬多边主义,携手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一个社会稳定和经济强劲的中国将是全世界共同的福祉”。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九个方面勾画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九个方面勾画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分两个阶段推进战略安排基础上,《建议》从九个方面勾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2020-11-05
  • 新时代“赶考”再出发——从全面小康路到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新时代“赶考”再出发——从全面小康路到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赶考”永远在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梦在即,我们党又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乱云飞渡...
    2021-06-30
  •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喜看神州大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开局良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2022-10-14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10-19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