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销量8月同比继续增长 累计降幅已收窄至个位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21





  受天气炎热等因素影响,每年的7、8月都是全年中的汽车销售淡季,但今年的汽车市场有些不同,7、8两月销量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9万辆和218.6万辆,产量环比下降3.7%,销量环比增长3.5%,同比分别增长6.3%和11.6%。截至8月,汽车产销已连续5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四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同时,由于8月销量的优异表现,带动1~8月销量降幅收窄至个位数。


  乘用车销量小幅上涨中国品牌市占率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


  具体来看,8月,乘用车产销169.4万辆和175.5万辆,产量环比下降2.0%,销量增长5.4%;产量同比下降0.1%,销量增长6.0%。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产量有所下降,其他品种产销均呈增长,多功能乘用车(MPV)增速更快;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量小幅下降,其他乘用车品种产销均呈增长。


  1~8月,乘用车产销1117.6万辆和1128.8万辆,同比下降15.5%和15.4%,降幅比1~7月收窄2.3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降幅低于10%,其他三大类乘用车品种产销降幅比1~7月继续收窄。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分析指出,近期政府部门开展的消费促进月、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以及各地出台的促进消费政策,都将有效地提振国民的消费信心,同时9月下旬开幕的北京国际车展将推动企业新品全面投放,叠加中秋、国庆长假带来的自驾游需求,也将进一步拉动汽车消费,进而增加"金九银十"消费旺季的热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结构在发生变化,中高端产品持续保持增长,国内消费信心的完全恢复尚需一段时间,影响低端产品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8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和市场份额继续回升。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8月销量达到65.5万辆,同比增长6.3%;市场份额为37.3%,同比增长0.1%,为近5个月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陈士华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恢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品牌高端化步伐的推进。


  商用车市场表现依旧强势


  8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2.5万辆和43.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0%和3.5%;同比分别增长42.8%和41.6%。其中客车继续呈现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货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销分别完成39万辆和39.6万辆,增速均接近50%,且产销量均刷新了8月货车产销的历史记录,从而支撑本月商用车的产销也刷新了8月历史记录。货车分车型来看,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的增长贡献最为明显。


  1~8月,商用车产销325.6万辆和326.3万辆,同比增长19.3%和17.3%,增速比1~7月提升2.9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产销均呈下降,货车保持较快增长。


  1~8月,在货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增长,重型货车增速更为明显。在客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轻型客车产量略增,销量微降,其他品种产销均呈较快下降。


  陈士华预测,从行业发展态势看,商用车受政策、投资的拉动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同期新高


  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6万辆和1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7%和25.8%。受新能源下乡活动及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稳中有升,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更是刷新了历年8月历史记录。从细分能源类型来看,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万辆和8.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6%和25.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万辆和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0%和26.1%;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7辆和121辆,同比分别增长438.9%和536.8%。


  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60.2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2%和26.4%,降幅比1~7月收窄5.5%和6.4%。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同比均呈下降,降幅均比1~7月继续收窄。


  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指出,造车新势力的稳步发展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的逐步提升,使得近两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走高。同时,他预测,在今后几个月,新能源汽车仍会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而整体汽车市场在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和年底冲量期,销量降幅能否进一步收窄也值得关注。(沈新竹)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