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额超过15.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逾169.87%。在过去的短短5个月里,土壤修复市场交出了这样一张足以令业界咋舌的成绩单。
“到2020年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土十条”发布实施后,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共排查企业13000多家,确定需整治污染源近2000个。结合相关政策来看,土壤修复的着力点并不在于将几万亿的资金全部投入土壤污染彻底修复,而在“防”和“控”。即“土十条”着重提出,土壤污染治理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强风险管控。
继水、大气污染治理之后,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在密集的政策引导下,开始成为驱动环保的新兴增长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负责”理念的深入与日常监管的强化,诞生了大量因城市开发而产生的土壤修复项目。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此前公布的分析数据,工业类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仍占土壤修复行业市场的主要部分。2019年公开招标的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类工程项目约250个,项目金额约100亿。
尽管风险管控已成为土壤污染治理的基本理念,但在实践中各地还是更习惯采用“修复工程彻底解决所有问题”的一锤子买卖。作为场地修复成功的关键,前期场地调查仍然不够准确是当前土壤修复的主要短板之一。土壤修复项目往往是由其他大型项目的推进而产生的,这些大型项目基本都是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大型基建工程中的土壤修复工作也大多作为辅助项目,被工程总包直接实施而未进入公开市场。
由于土壤污染修复项目的成本高,耗资大,近年来决策层在资金支持上这几年力度逐年加大。早在2020年初,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就明确设立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按照当前市场规模,初期的基金盘子大约在500亿元,中期可达1000亿元。
但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而土壤污染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修复污染的同时,会有新的污染产生。这就要求修复产业必须从“粗放增长”进入到“精细化提升”阶段。与此同时,每个区域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不同,适合修复的技术选择也不同。针对有机污染场地的原位热修复、异位热脱附、化学氧化修复,以及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固化/稳定化仍是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主流技术。
土壤修复将会越来越趋于理性,市场在爆发之后将趋于平稳,行业竞争将会加剧。这也给行业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真正做以风险管控为主、修复为辅,并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科学进行土壤地下水环境风险控制。针对修复过程二次污染的监控和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标准化和跟踪监管会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标准将不断修订和完善。
目前土壤污染与治理市场呈现出由重污染区域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乃至全国发展的趋势。长期来看,随着华东、西南等地详查和治理方案制定的完成,修复需求逐步明确,有望支撑2020年以后的市场增长。业界普遍预测,“十四五”阶段土壤修复将更加重视“质”的提升,全面形成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预防、控制、综合治理及质量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这就需要从环境调查、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环节构建和完善整个产业链条。
转自:中国环保在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