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空天协同 装备自主创新 运行管理高效
我国建成更加完善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9月29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获悉,中国气象局目前已建成陆海空天协同、装备自主创新、运行管理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五年来,我国气象站网布局更加完善。站网顶层设计更加科学,针对预报服务需求,先后出台国家级、省级站网布局设计方案,专项布局规划被世界气象组织誉为“最佳实践”;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加密优化,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构建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建成12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与生态环境部共享数据,联合发布温室气体公报;新建11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总数达131个,填补了西部地区气象高空观测空白;建成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站49个,实现从地面至高空10公里的大气垂直廓线分钟级观测;建设沿海/海岛自动气象站1300余个,石油平台气象站40余个,锚碇浮标站40余个,大型气象无人机2架,漂流浮标300余个,由岸海空天、固定和机动观测相结合的海洋气象立体综合观测能力显著增强;建成61个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支撑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效益提升。
五年来,我国卫星、雷达支柱作用更加显现。9颗风云气象卫星实现高低轨组网观测,我国成为唯一同时拥有黎明、上午、下午、降水测量卫星的国家,服务于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16万余个用户。建成由546部天气雷达组成的世界最大天气雷达监测网,全国雷达监测覆盖率达44%,较2019年提升15%,组网监测时空分辨率由10分钟、1000米提高到6分钟、250米。预报主导的天气雷达多模式观测全国试运行,使天气雷达运行更好匹配天气过程发展。
五年来,我国观测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高空气象观测升级换代。北斗探空系统的技术和装备实现了芯片级自主可控,往返平漂探空打破了延续一百多年仅有上升段的探空模式;机动气象观测能力大幅提升;利用全国产化大型无人机及系列气象载荷,持续开展台风和高原气象观测,有力支撑预报服务水平提升;气象观测装备国产化实现突破。
五年来,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管理体系更加高效。全面建成气象观测领域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ISO9001认证,观测业务质量在国际上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覆盖全业务链条、贯穿国省市县四级的观测业务信息化平台投入运行。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正式业务运行,观测数据实现即采即传。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安全可靠运行,雷达、高空和地面等观测业务可用性达99%以上。(史光浩)
转自:中国气象局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