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油成新需求 扩植油菜面积延产业链增附加值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24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油脂需求不断扩大。当前,国内植物油消费呈现出消费量高和自给率低的特点。去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为4096万吨,植物油自给率为33.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的安全警戒线。油菜作为食用油脂和饲料蛋白的重要来源,是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油料作物及推进食用油原料供给国产化的重要战略资源。


  近日,我国首个北亚油料科研平台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在内蒙古建成启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盐碱地首次迎来油菜丰收;甘肃农业大学科研成果冬油菜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签约仪式在兰州举行……近年来,我国油菜行业在育种、栽培与生产管理等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突破,占据着食用植物油的半壁江山。因此,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推进油菜产业链良性延长、引领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安稳“油瓶子”具有重要意义。


  油菜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进口各类食用植物油合计为1111.7万吨,其中进口菜籽油235.6万吨,较2022年106.1万吨多进口了129.5万吨,增长122.1%;去年我国八大油料作物的总产量为7324.5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为1672万吨,较2022年的1553.1万吨产量增加118.9万吨,增长7.7%。这组数据反映出我国在政策和扩大面积以及推动技术集成提高单产等措施的激励下,油菜籽生产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但其发展速度仍跟不上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要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油菜面积,支持发展油茶等特色油料”,对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油菜是耐盐碱作物,盐碱地是我国主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目前可利用盐碱地资源5亿多亩,其中可供扩种油菜生产的面积在1亿亩左右。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和额尔古纳市共建的我国首个北亚油料科研平台--“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落成。据了解,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将重点开发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油菜大豆品种和生产技术,开展特短生育期春油菜生物育种、短生育期油菜--大豆高效轮作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个中心的建成是通过科技创新来培育和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对品种的培育、耕作制度的重构及产品特征性营养成分的发掘,为我们整个北亚地方的油料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我们国家的油料供给安全提供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说。


  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首次迎来油菜丰收。“甘蓝型油菜具备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等突出优势,已占据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的90%以上。但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主要种植的是我国传统的白菜型油菜,能在北方寒旱盐碱区安全越冬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仍旧缺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发表示。此次在黄三角农高区种植的50亩连片示范油菜新品种“中油351”,在经历苗期持续低温、最低温度突破零下17℃和春后累计降雨仅25毫米左右的情况下,机收实收亩产菜籽246.65公斤,达到了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高产水平,打破了甘蓝型油菜在环渤海寒旱盐碱地不能越冬的限制。


  据专家估算,我国环渤海及北方适于油菜生产的盐碱区面积达1亿亩,以我国当前油菜平均亩产142.7公斤、平均含油量44%计算,加大耐盐碱抗寒旱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每年可增加菜籽油供给约628万吨,可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约18个百分点。


  新需求开辟增收新路子


  随着国内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国内油脂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油菜加工产品日益丰富,油菜加工产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目前安全、营养、健康、绿色的菜籽油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新的需求。


  在青海百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休眠法储存种子的储存仓、水选水洗设备、连续式生榨油机等压榨设备一应俱全,工人正在配合设备进行榨油。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晓云介绍:“高原优质双低菜籽油冷加工集成新工艺以'青杂'系列双低油菜籽为原料,围绕油菜籽储存、前处理、冷压榨、产品储存等工艺进行深入研究,经过8年产学研联合攻关,研制开发出热隔绝仓储存设备、水选水洗设备、连续式生榨油机等专利设备,通过技术集成开发出了一套能有效解决目前压榨法制油工艺不足,并且能够有效保留菜籽油原生态品质、可以充分发挥青海省油菜籽资源优势的高原优质双低菜籽油冷加工集成新工艺。”


  据了解,这种工艺能使油菜籽在储存期内萌发率降至10%,油菜籽除杂率达90%以上,压榨过程中菜籽温度始终低于60℃,有效降低了油菜籽储存期间的原料损失,保障了原料品质。“这项工艺技术易于推广,便于转化,有利于提升青海菜籽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可以有效促进菜籽油加工行业向绿色有机发展的目标迈进。”陈晓云说,目前,青海百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已利用该项技术开发出3个冷榨菜籽油产品,年加工油菜籽1.5万吨,近3年累计产值3.2亿元。


  此外,油菜也是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以油菜油用、菜用、花用、饲用、肥用、蜜用为基本依托,因地制宜打造“油菜+”模式,对油料本身吃干榨尽,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高油料种植的整体收益。


  在湖北省恩施市斑竹园村,通过应用项目集成的品种和技术集成模式,1000亩硒滋圆2号产出的富硒油菜薹远销广州、厦门、成都和武汉等地,在当地发展为村民利用冬闲田增收百万元的“香饽饽”产业。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采用“大地199”等高产高油,油蔬两用新品种进行“一菜两用”多功能开发模式示范应用,实现了油菜与高粱、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周年高值高效生产,全县油菜生产新增经济效益2400多万元。


  2014年秋,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付东辉和团队开始研究彩色油菜花,今年团队有了新发现,新增胭脂红、洁白特亮、水粉红等7种花色,从去年的63种花色增至70种。


  团队还在彩色油菜花的菜籽油中发现了一种名为“神经酸”的新成分,含量比普通的油菜花高20倍以上。“彩色油菜花也可以榨油,部分彩色油菜花的含油量达到44%-53%,有的甚至比普通油菜花还高。”付东辉介绍。


  团队还对彩色油菜花的花瓣和叶片进行了精华提取,将彩色油菜花的提取物添加到食品中,制作蛋黄酥、绿豆糕等,彩色油菜花的研究正向多元化发展。如今,付东辉团队已与20余个省份的百余个景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培育出的彩色油菜花也在多地进行了新品种的科学示范种植。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