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月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7-19





  1-5月,我国船舶工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船舶企业收入利润持续改善。


  全球市场保持领先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全国造船完工164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4%;承接新船订单264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5%。截至5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17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5%。


  1-5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8.1%、67.3%和51.6%,均远超日本和韩国,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


  1-5月,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2.2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831.9亿元,同比增长54.2%;船舶配套产值170.7亿元,同比增长27.9%;船舶修理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34.4%。


  同时,船舶企业效益实现同比增长。1-5月,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6.4亿元,同比增长31.3%;利润总额为46.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今年1-5月,我国船舶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5月全国完工出口船14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承接出口船订单24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2.5%;截至5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08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9%。


  据悉,1-5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为88.6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在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


  根据克拉克森最新披露的数据,5月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突破170点,环比增1.7%,同比增6.3%,连续4个月增长,创2009年以来新高。


  上市企业对未来有信心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下属控股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动力、中船防务、中国海防、中船科技、中船应急、中国船舶租赁、久之洋、中船汉光、昆船智能、中船特气12家上市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均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


  中国船舶总经理施卫东表示,现阶段船位资源总体偏紧张,全球主要造船企业订单普遍饱满,新船订单价格仍在上涨但总体需求规模同比回落。这个回落有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油船等船型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等则出现下滑。


  “目前,新船价格整体仍处高位。2022年10月,克拉克森新船价格指数收于162点,环比基本持平,同比上涨10点。从主力船型看,油船和液化气船新船价格指数分别为192点和174点,环比、同比均有所上涨;散货船新船价格指数为163点,环比略有下滑,同比上涨;集装箱船新船价格指数为103点,环比基本持平,同比上涨。从典型船型看,同比普遍上涨,涨幅多集中于5%-10%,大型LNG船同比涨幅超20%。公司将紧密把握新一轮造船周期中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优化接单结构,把控接单节奏,注重订单质量,在巩固传统船型产品优势的同时,围绕碳减排进程积极布局绿色、低碳船舶及相关配套产品,有序推进经营接单。”中国重工董秘管红对此阐述。


  作为配套厂商,中国动力则表示在船海产业方面,得益于航运市场复苏,带动了船用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对于投资者关注的订单情况,参会公司的回复普遍显示接单情况较好,并且在手订单饱满。


  施卫东介绍,公司全年共承接民品船舶订单70艘/450.77万载重吨,目前在手订单饱满,排期已到2026年底,所属各船厂产能已基本接近满负荷运行。


  中船防务总经理陈利平反馈,公司在手订单饱满,目前手持造船订单交船期最远已排至2027年。


  中国动力董事长李勇则从配套厂商的角度对订单情况予以肯定,其表示去年公司船海产业新签合同187.34亿,同比增长将近20%,且新签订单价格也有所增长。另结合目前船厂订单的排产情况来看,公司未来2-3年船海产业收入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电动船舶成新趋势


  此外,绿色船舶成为目前销售的主力军。中国重工副总经理姚祖辉表示,公司手持订单饱满,手持民船订单排期已至2026年底。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开发节能环保型“绿色船舶”,大力推进经营接单,提升绿色低碳船型占比。2022年1~10月,公司新船订单中,绿色动力船舶订单艘数占比超过40%,以载重吨计占比超过70%。


  中国船舶坚持打造“绿色船舶”品牌形象,从顶层规划、设计研发、总装建造、系统集成等船舶生产全周期融入绿色低碳设计理念。


  今年中国船舶着力开发双燃料动力和单一清洁燃料动力船型,有效降低船舶运营过程的污染物和碳排放。先后设计生产了包括全球首艘23000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17.4万立方米双燃料LNG船、3700米车道双燃料豪华客滚船、15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40000立方米中型液化石油气船、21万吨氨燃料散货船、三峡氢舟一号船、风帆助推VLCC、全球第一艘5G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白鹤滩”2000吨风电安装平台等一大批绿色低碳船海装备。


  据研究机构EVTank发布的《中国电动船舶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预计,2026年,在原有船舶电动化改造以及新造电动船舶的带动下,中国电动船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7.5亿元。


  在全球减碳背景下,具有“零噪音、零排放”等诸多优势的电动船舶已然成为航运,特别是内河航运的“绿色风潮”。


  国家政策也给予了支持,2022年9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公布的《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推动内河、沿海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智能内河船舶设计、建造、配套和运营企业。(记者郭宇)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