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8日将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由之前的萎缩27.8%修正为萎缩28.1%。这是自1955年以来日本经历的最大经济跌幅,主要原因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去年的消费税上调等。分析指出,资本支出受到冲击是导致二季度经济数据下修的主要原因,凸显出即将上任的新首相所面临的严峻经济挑战。
二季度经济增速下修
日本内阁府8日发布的修正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7.9%,按年率计算下降28.1%。
在内阁府8月17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中,二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7.8%,按年率计算下降27.8%,为有可比数据以来最大降幅。
修正数据显示,内需骤降仍是二季度日本经济创纪录下滑的主要原因。其中,占日本经济比重一半以上的个人消费环比降幅由8.2%修正为7.9%;企业设备投资环比降幅由1.5%修正为4.7%;住宅投资环比降幅由0.2%修正为0.5%。日本商品和服务出口第二季度同比下滑18.5%,进口下滑0.5%,与之前数据相比没有变化。
从内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二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4.8个百分点修正为负4.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维持负3.0个百分点不变。
分析指出,二季度经济统计数据下调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支出的下降幅度超出预期,显示出更广泛的经济领域在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未来疫情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资本支出预计也将难以强劲反弹。
目前,随着经济限制措施的放松,日本经济显现出一些回暖迹象,但是复苏势头仍不稳固。自4月底开始,日本政府向每个公民提供大约10万日元的现金补助,并从5月中下旬开始解除大多数地区的疫情紧急状态。6月份日本实际家庭消费明显回升。但是,日本总务省8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7月份该数据再度回落,环比与同比均呈现负增长。日本2人以上家庭7月份平均消费支出为26.6897万日元,环比减少6.5%,同比降幅则由上月的1.2%扩大至7.6%。自去年10月日本政府上调消费税以来,日本家庭消费已连续10个月同比下降。
8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日本7月的经常账户盈余大约1.4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27.4%。商品贸易四个月来首次出现盈余,为1373亿日元;但服务贸易赤字扩大,为3495亿日元。出口下滑19.6%至5.23万亿日元,主要原因包括疫情影响下美国汽车需求下滑以及泰国汽车零件需求减少。
财政重建遇阻
8月底,由于身体原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辞职。分析指出,最新的经济数据下调显示出,日本即将上任的新首相采取进一步措施扶持经济的压力增大。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日宣布参加定于14日举行的执政党自由民主党总裁选举。菅义伟说,日本当前面临少子化、提振经济等诸多挑战,他将全力以赴延续、推进安倍奉行的各项政策。菅义伟表示,应尽快恢复旅游业,以帮助部分地区恢复经济活力。
在疫情出现之前,日本经济已开始走下坡路。日本经济第一季度萎缩2.3%,正式进入衰退。受去年10月消费税由8%上调至10%因素影响,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萎缩7%。日本央行7月份预计,本财年(明年3月底结束)日本经济将萎缩4.7%,下一个财年将增长3.3%。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称,安倍经济学因新冠肺炎疫情失速。经济失速可能会让安倍经济学积攒的财富一夜归零。2020年度创纪录的63万亿日元的税收预期已被迫大幅下调,甚至有经济学家预测,最终可能会降至50万亿到55万亿日元,也就是回到6年前的水平。首相的标志性口号“安倍经济学促进就业增长”也开始发生动摇。
报道称,这种局面也令日本财政重建遭遇更多困难。为从疫情中拯救经济,日本政府目前准备继续出台第三份补充预算案。但是经历了前两次规模巨大的补充预算案后,本年度总的预算支出或将激增至160.3万亿日元,国债发行额90.2万亿日元。财政对于债务的依存度也创纪录地达到56.3%。将于年底前制定完成的2021年度预算案也料将继续增加支出。
扶持政策将持续
疫情对日本企业带来的冲击超出预期,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均推出了大量措施进行扶持。据日本共同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日产汽车公司今年5月获得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总额1800亿日元(1美元约合106日元)贷款,其中1300亿日元为政府担保贷款,为日本史上最大一笔政府担保贷款。共同社报道说,如果日产拖欠还款,日本政府将承担这笔担保贷款的多达80%,约合1000亿日元。
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今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贷款。截至7月底,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共向日本大中型企业提供约1.8万亿日元危机应对贷款,但其中获得政府担保贷款的仅有日产一家企业。
为支持经济增长,日本央行今年已经两度放松货币政策,包括向资金紧张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日本央行近期将举行议息会议。外界预计,该行将维持现有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分析指出,尽管日本经济显示出一些回暖迹象,但是日本经济要想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料将持续。(记者 王婧 刘春燕 综合报道)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