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日在维也纳举行半年度会议后宣布,将原油减产协议延长9个月至2020年3月底。市场人士称,随着欧佩克话语权减弱,美国可能在制裁产油国等方面采取新措施,或令油价近期迎来剧烈震荡。
延长减产助推油价
在全球原油需求增速放缓之际,欧佩克延长减产协议旨在通过改变供需关系来推升油价。
延长减产协议的消息由欧佩克秘书长、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萨努西·巴尔金多在当地时间1日晚10时左右宣布。
由于市场普遍预期欧佩克将延长减产协议,国际油价1日上涨。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59.09美元,涨幅为1.06%。9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5.06美元,涨幅为0.49%。
沙特能源工业和矿产资源大臣哈立德·法利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欧佩克成员达成“强有力”的共识,一致同意将减产协议延长9个月。他表示,预计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将在2日的会议上加入延长减产协议的决定。
沙特和俄罗斯领导人日前在二十国集团(G20)大阪峰会期间举行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延长减产协议表示支持。
欧佩克和俄罗斯等多个非欧佩克产油国于2016年底达成原油减产协议,从次年开始共同减产,以推升原油价格。减产协议随后被多次延长。按照2018年底的协议,参与方以2018年10月产量为基准,日均减产原油共计120万桶,有效期到今年6月30日。
全球经济前景不明导致原油需求增速放缓,可能成为下半年拖累油价下跌的重要因素。欧佩克最新月度报告将2019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下调至每日114万桶,国际能源署也将2019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至每日120万桶。
欧佩克轮值主席、委内瑞拉石油部长曼努埃尔·克韦多表示,近一个月来,贸易谈判、货币政策走向以及地缘政治等问题引发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传统产油国话语权松动
虽然减产经欧佩克最终宣布确认,但此前消息已由另一大产油国俄罗斯放出。欧佩克成员国官员警告称,欧佩克的未来面临危险,原因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日益主导这个组织的事务。
伊朗石油部长比詹·赞加内警告称,随着沙特-俄罗斯联盟日益排挤传统成员国,这个产油国卡特尔的未来岌岌可危。
“我对延长减产安排没有任何意见,”赞加内在抵达维也纳出席欧佩克成员国会议时表示。“在我看来,问题在于单边化”,这威胁到欧佩克的存在……
他发表此言之际,欧佩克及其盟友正在艰难支撑油价,今年以来平均油价低于2018年水平,尽管美国的制裁打击了欧佩克成员委内瑞拉和伊朗的产量,而且该集团实施了额外的减产。
并不是欧佩克成员国的俄罗斯,自2016年底以来一直与这个卡特尔结盟,其背景是产油国都在艰难适应美国不断增长的页岩油供应,后者在五年前终结了油价每桶100美元的时代。
但是,俄罗斯与沙特打造紧密关系后,两国被指实际上接管了这个卡特尔。
法利赫在会前针对这些担忧作出表态。他表示:“我们尊重每个成员国,但事实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是最大的产油国。”他说,每个成员国都同意延长减产,没有任何成员国“发号施令”,自行决定任何行动方向。
普京上周末在二十国集团(G20)日本峰会上宣布,他和欧佩克成员国代表已同意,供应协议应延长6至9个月,实际上在欧佩克石油部长开会之前抢先宣布了这个协议。
美国因素加大油市不确定性
美国持续对产油国制裁和不断增加产量,令该国已成为除欧佩克以外影响油市最大的因素,国际油价可能因此波动剧烈。
在美国收紧对欧佩克成员委内瑞拉和伊朗的制裁、令其石油出口大幅削减之后,布兰特原油期货今年以来已经上涨了25%以上。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委内瑞拉和伊朗原油供应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因此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本身难以在下半年继续推高油价。
由于美国实施制裁,伊朗石油出口已经在6月降至30万桶/日,2018年4月出口则是高达250万桶/日。
制裁措施使伊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就算是在2012年欧盟和美国一同对伊朗制裁时,伊朗出口仍有约100万桶/日。伊朗预算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石油。
“美国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恶化,可能导致油价波动加剧,这对于欧佩克成员国而言是棘手难题,”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宏观石油领域副总裁希耶特对路透社表示。
美国当前产油量飙升,其重要份额和产量变化也将对国际油价产生直接影响。
自2017年以来,欧佩克和以俄罗斯为首的盟友一直在减少石油产量,以防止油价下滑。与此同时,美国的石油产量飙升,已经超过俄罗斯和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
“无论特朗普怎么要求,沙特都在尽最大努力让油价达到每桶70美元。即使伊朗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出口下降,他们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原因是需求疲软和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机构人士对路透社表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既不是欧佩克成员国,也没有参与石油供应协议。油价上涨可能导致汽油价格上涨,这是特朗普明年寻求连任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记者 闫磊 赵菲菲)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