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工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4-13





  广西全面部署实施8项重点工作,如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复工,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和扶贫车间尽快复产,帮助搬迁劳动力尽快返岗,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等,尽最大努力减轻疫情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影响,把因疫情耽误的工作抓起来。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区加强统筹谋划,整合多方资源,举全区之力,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71万贫困人口的扶贫搬迁,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然而,“搬”的任务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易地扶贫就大功告成,可以甩手不管了。一方面,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弱,是相对比较脆弱的群体,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将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并非简单的人口空间“大挪移”。真正实现“挪穷窝”“拔穷根”,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现在,一些地方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扶持项目覆盖率低,搬迁户收入来源渠道单一;部分搬迁群众尚未适应城镇生活,或无法解决就业、生产等问题,又回到原居住地种地,存在“两头跑”和暂住现象;有的安置点管理不到位,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存在漏洞,风险隐患不少。这充分说明,易地扶贫搬迁并非一日之功,贫困人口“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做好“下半篇”的工作,还十分艰巨。


  易地扶贫搬迁关系民生福祉,关乎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如果重眼前、轻长远,不从发展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搬迁群众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是暂时性脱贫、表面上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就会大打折扣,遗留的问题还有可能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马蜂窝”。这样的脱贫工程,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更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民心工程容易沦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根本目的。当前,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堵漏同,从“如何搬”“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如何干”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后续扶持、谋划长远发展上来,进一步完善规划、细化举措,落实资金和政策,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今年,广西筹措663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不少项目都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紧密相关。有关部门应做好办实事政策和扶贫工作的衔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优效益。


  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必然会对搬迁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学评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做好稳就业和兜底保障工作。


  首先要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促进多渠道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再者,要加快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统筹做好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等工作,妥善解决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等问题,使搬迁群众卸下包袱、安下心来,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切实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转自:广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