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老少边山穷”集中的地区,生产主体众多,业态复杂,除食品生产企业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小作坊。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广西有各类小作坊21193家,已登记小作坊12576家。
近年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总局有关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尤其是食用植物油、酒类白酒、鲜湿类米粉、豆制品(腐竹)等地方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得到规范发展。
强化规章制度建设
广西持续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备案办法(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小作坊禁止生产品种目录》(第一版)等法规规定接连出台施行,各地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的相关工作有了法律依据。
自治区推行登记电子证书,本着“依法、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审批程序,全力推进食品小作坊登记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系统,食品小作坊申请人可以足不出户申请办理登记证。
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针对广西食品小作坊分布特点,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积极组织研究标准化监管,目前已颁布实施《白酒小作坊生产规范》《小油坊生产规范》《熟肉制品小作坊卫生规范》《豆制品小作坊卫生规范》4项广西地方标准,正在起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卫生规范》地方标准。
创新模式加强监管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小作坊品种监管模式,2015年成立食用油品种监管办公室,探索建立“一网二责二合五抓八查”食用植物油小油坊监管新模式。“一网”是运用单一品种网格化监管,建立全区食用植物油组织机构责任图和全区监管区域分布图,划片、分区,定人、定责,实行全环节监管。“两责”是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日常检查职责和抽检职责。“二合”是开展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三环节合一的内部综合执法,与其他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五抓”是抓专人负责、抓普查登记、抓抽检监测、抓制度建设、抓经费保障。“八查”是重点查小油坊“一证一照一书”、查登记基本条件、查原辅材料、查生产现场、查产品包装、查产品销售、查产品质量、查公示信息。
同时,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推行食品小作坊产品销售随货单制度。随货单信息包括小作坊名称、产品名称、生产地址、法定负责人、联系方式、登记证编号、生产日期等内容。这一制度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基本信息,而且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生产与流通的有效衔接,实现来源可追溯、过程可检查、去向可追踪。
规范发展蓬勃壮大
柳州螺蛳粉如今已成为“网红食品”。这是广西发展壮大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成果之一。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结合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小作坊进行升级改造,推动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提升质量安全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还联合自治区卫健委颁布《柳州螺蛳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研究下发了《柳州螺蛳粉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标准。
小食品成就大产业,柳州螺蛳粉从最初的食品小作坊发展壮大起来。2018年袋装柳州螺蛳粉产值达40亿元,其中有16家企业获得出口资质,出口创汇30多万美元。广西米粉产业向着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小米粉”走上了地方特色经济“大产业”道路,正在朝着“百亿产业”的战略目标加速前进。
为了让地方特色食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部分地市逐渐建立了“地方特色食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柳州螺蛳粉已在天猫、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店铺7.7万家,旗舰店83家,培育出螺霸王、好欢螺等一批高知名度品牌。
地方特色食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产业集聚,带动了上游竹笋、豆角、螺蛳等种植养殖产业和加工产业的发展,全产业链逐渐形成,解决了5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助力。□亦 鸣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