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旅游扶贫成就苗乡华丽"蝶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08





  曾经,“守着青山绿水受穷”,这是彭水的真实写照。如今,彭水依托“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挖掘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将品牌赛事、自然资源与特色文化相互结合,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双赢的有效路径。

  赛事引领  驶入发展“快车道” 

  “山歌不唱哟就不开怀哟,娇阿依……”

  这首耳熟能详的苗族民歌——《娇阿依》,成为彭水踩花山节的“主打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上万苗乡儿女都会相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同演绎一场极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乌江江畔,所有摩托艇在浮动码头一字排开,随着发令哨响,一艘艘摩托艇万箭齐发,在乌江水域上演“速度”与“激情”的巅峰对决。这是自2011年水上运动赛事走进苗乡彭水以来,市民每年都能尽享的水上激情盛宴。

  踩花山节、水上运动大赛成了彭水打响知名度的两大有效品牌。

  近年来,彭水县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节会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将彭水优美的水域资源与水上赛事、民族之美与文化盛宴相结合,连续举办了八届苗族踩花山节,成功打造了万人同唱娇阿依、水上运动大赛、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系列节赛品牌,将彭水“养在深山人未知”的旅游资源及苗族风情传递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特色发展之路。

  现如今,彭水踩花山节、水上运动大赛两大赛事,整合为“一节一赛”,已发展为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综合性系列活动,成为旅游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支点,更是彭水创新发展的助推器,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动力支撑。

  自此,彭水的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彭水接待游客量从2011年底的220万人次增加至2018年的25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5亿元提高到111.8亿元。

  依托节赛载体,彭水县还将苗族文化、体育运动与发展乡村旅游充分融合,每年策划了以“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为主题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举办乡村旅游的乡镇、街道也从2013年的3个增加到2018年的14个,成为彭水县旅游开发、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景区带动  按下增收“快捷键” 

  彭水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在这里,我们有中国最大的苗族传统建筑群蚩尤九黎城;有中国的森林氧吧摩围山度假区;有融山水林泉峡于一体,集雄奇险秀幽于一身的阿依河;有千里乌江“醉”美段乌江画廊……

  颜值与内涵兼并,独特的魅力让各个景区游人如织。

  随之而来的景区龙头效应得到有效发挥、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彭水成为蜚声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各个景区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游客接待量逐年高速攀升。

  如今,在景区的带动下,这一片土地宛如闹市,周边群众也依托景区吃上了“旅游饭”。

  “漂流旺季就卖雨衣、水枪、防水袋等,淡季就卖自家的土特产,这个就业岗每年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8月28日,绍庆街道阿依河社区市民赵太琼早早来到阿依河景区接待中心商业街扶贫就业岗开门做生意。

  随着阿依河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量突破200万游客。

  赵太琼一家从浙江买来塑料机械设备,开始自己生产水枪、防水袋、防水手机袋等,在自产自销的同时,供应阿依河景区周边的漂流用品商家。“原来我们一家只能解决温饱,现在在景区的带动下,房子车子有了,一年收入达到三十多万,我们全家人依托景区都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全县各个景区提供扶贫就业摊位95个,扶贫商铺79间,免费为建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上百个,让他们不花一分钱就当起“小老板”。景区周边的村、社区等上千个家庭开展旅游服务,在家门口经营超市、饭庄、农家乐、各类小吃摊位和生态果园,带动群众直接就业过千人。

  此外,在景区影响和推动下,持续推进城旅、农旅、商旅、文旅等深度融合,不断增加生态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利用生态旅游项目带动,彭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饮水项目提升、通信网络建设、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推动乡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如今,彭水正式步入了生态旅游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按下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快捷键。

  全域发力  跑出致富“加速度” 

  8月,气温骤升,润溪乡樱桃井村的黄地峡巴渝民宿随之迎来游客高峰。

  “这段时间忙得很!”巴渝民宿经营户唐云告诉记者,他家的“巴渝民宿”房间全满。全家人齐上阵,忙着招待客人,烹饪美食。

  唐云是土生土长的润溪乡人,此前主要靠打零工和种烤烟为生,收入微薄。在2018年,黄帝峡巴渝民宿开业后,这让唐云的生活有了转机。

  “我家不仅有客房收入,还有餐饮、销售土特产收入。年收入增长在5万元左右。”唐云说。

  在海拔1300米的大同镇,清风习习、舒适凉爽的气候,迎来游客纳凉避暑消夏的高峰期。“我家住的大多都是回头客,已经很熟悉了,都像家人一样。”容容避暑山庄老板张小容笑容满面,招呼着客人。

  这是彭水县发挥生态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的一个缩影。

  为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共享旅游红利。近年来,彭水县以村庄为基,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要,大力培育一批生态旅游特色村,建成一批生态养生、民俗风情、商贸财物等旅游小镇。按照“三线三片多点”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深入推进原生态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整合城乡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

  还出台优惠政策,实施旅游产业“后备厢经济”,鼓励合作社或贫困户发展红薯、中蜂、食用菌等土特产,通过回收土特产品让农户就地增加就业和收入。

  全县旅游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20余个乡镇积极参与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了近30个乡村旅游点、采摘体验园、休闲农庄等,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近600家。建成旅游特色商店和商场20家、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72个,共解决农村群众就业1.6万人次,带动5万余人脱贫致富。(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赵琴 甘勋乐)


  转自: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