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吉米镇呷洛村风景如画:水泥路修到了村口,村后的7500亩草场郁郁葱葱,彝家新寨粉墙黛瓦、彩梁画栋、檐吊牛头。沿金沙江峡谷一路向北,喜德县则约乡哈尔宜蒙村则是一派繁忙景象:通往县城的盘山公路正在修建,三五成群的学生结伴走在上学路上,远处山坡上成群的山羊悠闲地吃着草……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这个冬季,6万平方公里的彝乡大地正发生着巨变,幸福的种子已经发芽。凉山州的痛和变,折射出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急和难,这块难啃的扶贫“硬骨头”,正在变成具有代表性的脱贫样本。
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全村村民搬进新居
和多数大山深处的村庄一样,呷洛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村民收入以家禽饲养、政策性补助和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呷洛村在实施脱贫攻坚中将易地搬迁、彝家新寨和增减挂钩项目捆绑实施,全村191户695人全部搬入新居。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村子的变化。”干了近20年村党支部书记、见证了呷洛村变迁的楼格母机对记者说。
呷洛村原来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村民进出很不方便。1997年,刚刚担任村支书的楼格母机带领全村群众,用几个月时间打通了2.3公里的下山路。“那条路和现在的比起来差得远咯,现在汽车都开上来了,要在以前恐怕只有走路上来。”
曾经,呷洛村村民吃水只靠一条小水沟,村民们必须赶早排队挑水,稍微晚一点,家家户户的猪放出来,就会把沟里的水搅得浑浊不堪。现在,自来水接到家里,打开水龙头,干净清亮的水就哗哗地流出来。
村民来格发甲环顾着自家的新房,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人畜混居……再看现在的新房,组合柜、沙发一样不缺,跟城里人的生活没区别。”
在凉山,感到幸福的远不止呷洛村村民。在昭觉县燕子洛村,g琅琅读书声、鸡犬声、牛羊声此起彼伏,一栋栋新落成的特色民居依偎在平缓的山坡上……生机与活力是这座小村庄带给记者最直观的感受。
村民俄尔比莫说:“燕子洛在彝语中的意思是‘什么都不长、光秃秃的山沟’,如今你看看,哪里还有穷山乡的样子嘛!”
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得益于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实施,燕子洛村整合、拆除、复垦原有农村建设用地311亩,涉及349户、1400余人,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2个、占地106亩,节余用地指标192亩。燕子洛村也成为了全州贫困县完成验收的第一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为有效破解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瓶颈,凉山在全州推广燕子洛村和呷洛村的先进经验。今年10月20日,凉山州首支政府全额出资基金正式成立运营,首期基金规模达10亿元;11月2日,西昌市与昭觉县国资公司签订了投资额5185万元的《昭觉县燕子洛增减挂钩结余指标收储项目股权投资协议》,通过释放国土资源红利,为全州打赢脱贫攻坚、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凉山注入一剂强心针。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消除地灾威胁
汽车行驶在喜德县则约乡宽敞平坦的马路上,成群的牛羊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舍让人觉得安静祥和。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暴发的泥石流淹没了大量房屋,冲毁下游约8.1公里通乡通村公路。虽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千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让本就十分贫困的村民雪上加霜。
面对灾害和贫困,经过数十次实地踏勘,实施则约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浮出水面。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12月23日,总投资1.63亿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动工。项目有效整合了地灾综合防治、土地开发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搭建了部、省、州、县“四级联动”资源整合平台,整体推进则约沟流域“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项目总体工程进度已完成约95%,土地整理项目总体工程进度完成60%,主沟拦砂坝、缝隙坝、梳齿坝等拦挡工程全部完工;灾损道路正加速推进;引水管线主线及入户均已完工;土地整理项目已完成道路、渠系建设。
则约村村民罗布说格的家就住在则约沟边上,2012年8月31日那场泥石流,他家房屋连同4亩地被一并冲毁。“损失了好几万元,那可是一辈子的积蓄呀!从那以后,只要是下雨天心里总也不踏实,整夜不敢睡觉。”罗布说格说,“现在好了,小流域治理不仅消除了地灾威胁,通过土地整理,灾毁的4亩多地又能耕种了。”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拓宽增收途径
“脱贫的关键是提高贫困户收入,好项目为我们带来新希望,作为第一书记,我们要利用好这些项目,为老百姓找到新的增收途径,让国土资源政策红利最大化。”担任哈尔宜蒙村第一书记的凉山州国土资源局干部贾银贵说。
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这样写到:这里是喜德县13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幅员面积11.88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海拔区间2400米~3600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共73户263人,村民住房结构均为木板盖的土坯房。绝大多数村民的致富愿望迫切,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特长,年复一年地种点洋芋、苞谷,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有头脑、有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基本不愿意留在村里,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摸清了致贫原因后,贾银贵找到了增收的路子。2015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凉山州国土资源局、喜德县则约乡签订精准扶贫合作协议,将则约乡列为国土资源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点,给予80万元的规模化绵羊养殖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哈尔宜蒙村、吞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贾银贵说:“目前,我们已经完成5批次43户559只基础母羊和17只种公羊的发放工作,截至今年7月,已产出羔羊403只,预计2018年能出栏200只左右,人均纯收入增加近2000元,并能逐步实现自我发展,滚动发展。”
村民吉史呷久对记者说:“分家的时候,父母只给了我3只羊,现在国家给我11只,我一定好好发展养殖业,早日和大家一起脱贫奔小康。”
呷洛村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后,村里规划了4个养殖场,每个养殖规模200头。“我们力争全村年出栏商品牛335头。”村第一书记杨应富说。同时,呷洛村还引进云浩丰登农业科技公司在村里打造了100亩马铃薯新品种示范基地;500亩良种核桃也已规划实施,到2020年,全村核桃种植将达到1300余亩。此外,养殖协会、种植协会、刺绣协会、运输协会、务工协会纷纷成立。
对于未来,凉山州国土资源部门已经有了新的规划,凉山州国土资源局局长聂强说:“做好土地资源科学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是凉山州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今后,要紧紧抓住以增减挂钩促脱贫攻坚的黄金政策机遇期,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职能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抓紧完成一批条件好、见效快的优质项目,努力实现成果转化。”(记者 赵蕾)
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