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如何缚住“脱贫拦路虎”——吉林着力破解因病致贫难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8-04





  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各地脱贫攻坚之战面临的最大“拦路虎”。这一难题对吉林而言尤为突出。统计显示,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占吉林全省贫困人口的56.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些贫困县部分地区,这个比例甚至高达70%。
 
  既要“治贫”,又要“治病”。吉林省贫困县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中,创新使用多种措施,确保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在脱贫路上“不掉队”。
 
  “托底”
 
  去年7月,白城市通榆县边昭村58岁的村民尹金柱腹痛难忍,到县上一查,是直肠癌,不得已转往大医院救治。当尹金柱在病房醒来,听到高达11万元的医药费时,心都凉了:“天大的债务怎么还?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通榆县边昭村地处科尔沁沙地,全家人指望一公顷沙地种玉米、杂粮为生。村里无论谁遇到这样一场大病,都会有天塌的感觉。
 
  尹金柱没想到的是,入院一个月后,村里按照严格程序组织识别、进行公示,将他家定为三星级重度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这样一来,全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托底保障,并能得到相应的帮扶措施。
 
  “我们家打心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尹金柱说,“这样一来,在部队当兵的儿子安心了,自己的日子也踏实了好多。”
 
  白城市委副书记李洪慈介绍,全市精准识别确认的近20万贫困人口中,65%是因病致贫返贫,甚至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
 
  “实施脱贫攻坚,必须结合实际用好低保政策,把该纳入低保的要纳入,做好托底保障工作。”李洪慈说,“目前低保线和贫困线有差距,如何实现有效衔接、促进两线合一,需要引起重视。”
 
  “造血”
 
  去年种下蓝莓树,今年就已摘果卖钱,这让白山市靖宇县向阳村的贫困户马建军一家感到格外惊喜。
 
  两年半前的一场大病,曾让这家人陷入困境。2014年底,马建军查出宫颈癌,手术当天就交了18000元,两个月下来共花14万元,不仅用光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亲戚和银行9万多元。而山脚下的那块玉米地,一年收入只有五六千元……
 
  巨额外债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而债务还在增加:每个月吃药要花近千元,每3个月复查一次要花3000元……
 
  贫病交加之中,这家人迎来了希望。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整合使用扶贫资金,免费向贫困户提供蓝莓苗木、配发能繁母牛。去年春天,马建军一家种下近4亩蓝莓树苗,领回一头怀孕母牛。
 
  这家人在希望里劳作一年,终于有了回报。马建军说,今年蓝莓头次挂果,虽然不多,但卖出了3000多元,将来进入盛果期,一年可以卖二三万元;新生的小牛到处跑了,卖了也得值七八千元。
 
  “老伴在帮别人放牛,又可以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说起老伴的活计,马建军是既心疼又高兴。心疼的是老伴本就身体不好,山里放牛十分辛苦;高兴的是,家里的状况正在一天天地改变……
 
  这个村的第一书记于勇是从省委财经办下派的干部。结合驻村扶贫实际,他认为对大量因病致贫家庭,必须既要“治病”,又要“治贫”,两者都离不开产业支撑。“贫困户只有依靠产业,才能有自我造血,真正走出贫困。”
 
  “织网”
 
  白城市下辖的洮南市新政村的贫困户杨随杰长期受髋关节病的折磨,却因缺钱,一直不敢去医院做手术。去年底,当地出台健康扶贫新政策后,他大起胆子到市医院做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总共花费3万元,其中农合报销2.1万元,民政补助2000元,剩余7000元费由地方财政给予全额报销。
 
  大兴安岭南麓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白城市就位于这一片区。针对贫困户有病看不起、看了难翻身的难题,白城市创新利用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二次大病保险和财政兜底等5种方式,为因病致贫家庭织起一道健康扶贫的“安全网”。
 
  在新农合与大病保险的基础上,白城市镇赉、大安两县市分布投入130万元和338万元,为中度和重度贫困户购买二次大病保险业务,利用市场化机制再次提高报销比例。
 
  白城市还设立政府性医疗兜底救助资金,对患有28种大病的重度贫困户住院期间目录内药物费用进行兜底,使其住院期间目录内药物剩余报销比例可达100%。
 
  据白城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底以来,全市累计支出救助资金900多万元,有5700多名贫困患者享受了这一政策。“从目前报销情况测算,这一政策在各县市区财政承受范围之内。”
 
  针对一些慢性病贫困户长期购买电视“广告药”,导致无法报销的情况,白城市还专门组织县市医生入村为贫困户义诊,开列符合报销目录的药品,并将县医院的目录内药物定期送到村卫生所,方便贫困户购买。镇赉县委副书记范非说:“这样一来,农村慢性病贫困户不出村就能买到县医院的目录内药物,享受每年最高7000元的报销额度。”(记者邹声文 褚晓亮 李双溪)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