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北麓的安徽霍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作为革命老区,霍邱县贫困人口较多,现有贫困人口98632人,贫困发生率为7.12%。
近年来,霍邱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举县而为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初步成效。
河间地头有“盼头”
作为农业大县,霍邱县因地制宜,以特色种养殖业为切入口,积极探索“公司+科研机构+合作社+贫困户”帮扶机制,实施产业拉动、入股分红、转移就业三种模式。
在产业拉动方面,以麻黄鸡、繁盛禽业、朗德鹅等养殖基地为平台,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养殖技术,部分乡村成立养殖合作社,与公司集体签约,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种苗,免费提供防疫,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护价回收协议。
在入股分红方面,霍邱县则鼓励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贷款入股企业,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按不低于8%的利润给贫困户分红。
在转移就业方面,霍邱县对贫困户中的劳动力,优先安排进企业务工,对实现稳定就业的,每就业一人给企业一次性发放200元补贴,对贫困人口每月发放200元就业补贴。
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大户带动的帮扶机制,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户务工,霍邱县实现了资产与务工双重收益,带动贫困户脱贫。在彭塔乡,冬枣、黄桃种植已先后带动90多人脱贫;乌龙镇猕猴桃、邵岗乡大棚蔬菜、马店镇鞍东村生态园等均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
充分利用水域面积广的优势,霍邱县还鼓励贫困户养殖甲鱼、河蟹、黄鳝、泥鳅、黄鱼、鲫鱼等水产品。在霍邱县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霍邱县三流乡党委书记孙广杰向记者介绍,三流乡仅龙虾养殖就有近3万亩,可让贫困户亩均增收1500元左右。2016年,三流乡有178户是通过养殖龙虾脱贫的。
开辟扶贫“新战场”
除了发展特色种养殖业,霍邱县在其他领域也开辟了多个精准扶贫“新战场”。
在新店镇,草绳加工合作社把家庭作坊团结到了一起——统一采购草绳加工机,统一组织培训,统一联系市场销路,统一签订保护价回收协议,将稻草秸杆加工成草绳,供园林绿化使用。这一加工项目原料足、成本低、操作简便、效益较好,既达到了秸杆禁烧、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的目的,又变废为宝、帮助群众增收、实现了脱贫致富,深受群众欢迎。
与此同时,霍邱县还在全县86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一座60千瓦的集体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同时建成了4500个户用光伏大电站,现有3000户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今年6月可并网。
在霍邱县电商综合服务中心的展示厅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不仅有本地产品香米,还有秋葵、生态甲鱼、麻黄鸡蛋等霍邱土特产品,更有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传统柳编工艺品。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霍邱县不仅大力扶持农特产品上行,还将电子商务进农村与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助力脱贫致富。霍邱电商县级服务中心于2016年建成,农村淘宝、邮乐购等电商服务站点已实现村级全覆盖,目前霍邱县农村淘宝订单数和交易额已位居安徽省前列,有50余家企业入驻电商创业园,带动就业创业近万人。
紧扣产业发展拓展就业脱贫空间,霍邱县依托陈埠职高、石店职高等职业教育平台,大力开展订单定向技能培训,精心组织劳务对接促进转移就业,积极推进居家就业,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重点促进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2016年,全县通过就业脱贫1400人。
为补足产业发展短板,霍邱县还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电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较好成效。
抓好教育资助与医疗救助
教育和大病致贫在农村贫困户中占着很大的比重,霍邱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十分重视这两个问题。
在教育资助上,霍邱县不断健全贫困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资助体系,2016年全县10509名贫困生享受教育补助资金944万元。
而在医疗救助方面,霍邱县着力构建“两免、两降、四提、一兜底、一补充”的综合保障体系,即:免个人参保费用,免住院预付金;降低基本医保补偿门槛,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基本医保补偿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及慢性病保障水平,提高大病保险分级补偿比例,提高医疗救助水平;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0.3万元,在市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0.5万元,在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1万元,超支部分由政府兜底;贫困慢性病患者1年内门诊医药费用,经“三保障一兜底”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
为优化医疗服务,霍邱县还开展了9种大病专项救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推进社保兜底工程,计划今年底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对象衔接、管理衔接。
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2016年,安徽省第三方评估认定霍邱县户均帮扶措施6.5个,居全省第三位。(许霞)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