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富有能人 共富添希望——云南发挥带头人作用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30





  说起彝家小锅酒、灰刨辣椒面、那色菜油、那色泡姜……陈小文很是得意。“这些以前村里人眼中土得掉渣的东西,现在可成了城里人的‘稀罕物’。”陈小文说,“我们村和县里的不少景区签了协议,这些‘山货’畅销得很呢。”


  陈小文是曲靖市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小新寨村的党总支副书记,也是洋洞脚村洋洞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不过,比起这些头衔,陈小文其实更喜欢致富带头人这个称呼。他总说,脱贫了还要富起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2015年5月返乡创业至今整整8年,陈小文带领当地群众种果树、酿酒、开发土特产、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忙得不亦乐乎。如今,群众不仅腰包鼓了,有的还成了“股东”,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路越走越稳。


  在云南的万千乡村之中,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像陈小文一样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农村致富带头人要更加积极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大力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积极发挥其带富作用,成效显著。一段时间以来,记者走进乡村,听他们讲带富故事,看乡村新变,感受奔富路上的滚滚“浪潮”。


  把特色变成产业


  乡村要发展,产业须先行。产业从哪里来,又该怎么发展?在云南各地,不少致富带头人都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把特色变成产业。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漕涧镇铁厂村,李星翳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农民成立的云龙县星翳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从最初小打小闹,到如今产业化发展,李星翳和合作社成员一起给村里的五谷粗粮换了“新配方”。


  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李星翳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困难的时候,村里人都靠这些粗粮生活。现在日子好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吃了。不过,这些都是非常健康的东西。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这些村里的‘特色’开发出来,做深加工产品,肯定会有市场。”


  当初的想法,已然成为现实,产业也开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于是,合作社建设了一套先进的粗粮产品生产线,加快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并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安仑山”系列大健康粗粮食品杂粮米系列、石磨面粉系列、粗粮自发粉系列、粗粮代餐粉等20多种产品远销省内外,以及越南、缅甸等国家。


  李星翳说,合作社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700万元。


  合作社前行的每一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台阶,李星翳始终把带动农民放在心底。农民通过现金出资、土地折股量化、技术入股等多元化方式加入合作社,享受分红。经过近11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成员207人,其中脱贫户150户。


  共富路上五谷香,金银花带来新希望。


  与李星翳“心有灵犀”的,要数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桂花镇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邹学聪。在他的带领下,短短两年时间里,金银花种植就覆盖桂花镇全镇62个村民小组、1809户农户,面积达到5000亩。


  邹学聪介绍,镇里还建设了金银花加工厂,着手研发金银花的高附加值产品和延伸产品,加快金银花全产业链打造,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户分享更多的产业收益。


  致力打造专业村


  近几年,蓝莓村、咖啡村、草果村、芒果村、苹果村、玫瑰村、板栗村、花椒村等“一村一品”专业村在云南各地竞相涌现。产业发展不仅带活了村庄,还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这背后,除了各地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对特色资源的挖掘,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之外,还离不开默默奋斗的致富带头人。


  每天清晨,王加维都会在咖啡种植基地里散步,先是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然后开展例行“巡视”。从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习惯,王加维已经记不清了,但肯定有些年头。基地里一株株咖啡树,似乎也成了他的“好友”,尽情地在天地间生长。


  王加维是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的党总支书记。2012年,新寨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咖啡专业村。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更让村里人自豪的名字——中国咖啡第一村。


  要做到真正的专业,不单靠规模大,更重要的是有完善的产业链,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能产生价值,还能让村民从中分享收益。


  对于这一点,王加维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让一粒小咖啡豆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大支撑’,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豆’。”


  开发烘焙豆、冻干粉、挂耳咖啡等深加工产品,建设精品咖啡庄园,举办咖啡旅游文化节、咖啡冲煮赛、国际专家论坛,打造咖啡+研学、文创、运动、休闲度假等多元旅游体验模式,拓展农业电子商务新平台,推广“咖啡树有偿认养”……多年来,王加维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把能想的“招儿”都想了,把能用的劲儿都用了。


  付出终有回报。


  如今,新寨村咖啡核心产区面积达到1.36万亩,咖啡豆产量4000余吨,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农业产值超过1.2亿元。咖啡产业覆盖全村502户农户,覆盖率达100%,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王加维说,新寨人的辛劳与汗水正让新寨咖啡“香”飘全国。


  让集体壮大起来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路上,个体的力量不能小觑,但却有限。


  前些年,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翁达村的藤篾鼓凳编织产业一直不温不火。虽然不少村民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俸绍春的带领下,通过销售藤篾鼓凳实现了致富梦想,可是,要惠及更多的人,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对此,俸绍春深有体会:“一个人可以带着几个人干,可以带一些人干,但力量始终是有限的。要是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受益的可是全村的人。这个道理,村干部懂,村民们也懂。”


  要壮大集体经济,藤篾鼓凳编织产业是个不错的依托,关键要选对发展的路子。


  2020年至2021年,俸绍春和村“两委”干部共同努力,为村里争取到涉农整合资金及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共454.5万元,实施藤篾鼓凳编织帮扶车间项目,引进龙头企业运营,合作社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保障农户的藤篾鼓凳不愁销路。


  如今,翁达村从事藤篾鼓凳编织产业的农户达到133户,年产产品1.2万件以上,总产值600余万元,户均销售收入4万元以上。集体的“家底”开始越来越厚实。


  在距离翁达村300公里之外的大理州大理市阳和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武超与俸绍春的认识极其一致。


  马武超说:“未来,就是要大力发展集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集体经济很重要。”


  从茶山出租到旅游运输,从网红打卡点到民宿、美食街……这个受益于大理古城旅游经济发展的村庄,已经实现了奔富“赛道”的完美切换。“以前是先富带后富,抱团谋发展,现在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集体经济添砖加瓦。”马武超说。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里能为群众干的事情也更多了。这几年,阳和村陆续办起了老年幸福食堂,建起了老弱孤寡保障住房……最近,马武超和村“两委”班子正在谋划着建设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他说,共同富裕的路上,既要有鼓鼓的腰包,也要有别样的幸福。(郜晋亮)


  转自:农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云南省加大力度打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

    2年间, 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20万人脱贫 省烟草专卖局帮扶德宏阿昌族聚居区贫困人口由1 15万人减少到5386人。
    2017-08-07
  • 云南"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印发

    近日,云南省政府印发《云南省扶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优先实施贫困地区坡耕地综合整治及地灾防治等重大工程。
    2017-08-26
  • 云南密集出台土地政策助推脱贫攻坚

    记者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获悉,去年以来,云南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从用地规划、计划保障、增减挂钩政策和用地报批等方面为全省扶贫开发及易地搬迁工作提供...
    2017-09-03
  • 普米山寨巨变——云南省怒江州国土资源部门精准扶贫纪事

    普米山寨巨变——云南省怒江州国土资源部门精准扶贫纪事

    近年来,怒江州国土资源局用心、用力、倾情,真扶贫、扶真贫,全局干部职工与干竹河村的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谱写了精准扶贫的动人乐章。
    2017-12-0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