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加大力度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14





一季度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1.47万亿元


金融业加大力度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数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银行业支持涉农信贷投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高3.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5万亿元。


  2023年,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依然是重点工作。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领域、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三农”领域保险服务质效、强化监管引领等方面对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提出要求。


  加大涉农信贷投放


  作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银行涉农贷款规模正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为11.4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贷款、农村基础设施等领域均实现快速增长。


  为进一步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通知要求各银行机构继续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完成差异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加大对粮食重点领域信贷投入。


  “银行业应在风险可控、流程严密、授权审慎的前提下,简化申请资料,创新办贷流程,实施精细管理,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开发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对新农人群体办理相关业务实施手续费减免等普惠政策,切实降低新农人经营成本。”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


  不过,也应该看到,涉农金融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仍然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忠言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由于农业的弱质性、生产投资周期长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风险大、成本高之间存在鸿沟,致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偏离了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信贷资金流向高收益、低风险行业领域。再加上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三农”金融需求等因素,使农村金融供给结构失衡和总量不足成为必然。


  “因此,适应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势在必行。应鼓励并支持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下沉重心,增设农村服务网点,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在农村地区依法设立小额信贷、担保、融资租赁等机构,充分发挥农村普惠金融功能作用,从而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武忠言说。


  在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依然是“三农”融资主渠道的现实情境下,传统金融机构基于风险成本收益综合考量,对于风险较高、信用匮乏的农村中小微市场主体存在惧贷、惜贷心理,致使此类市场主体融资的可获得性不强。


  “对此,应综合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集成创新,银行机构应根据‘三农’企业的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打造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与服务,同时加强与担保、保险、评级评估等机构的合作,辅之以增信分险功能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切实消除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的后顾之忧。”武忠言表示。


  强化基层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农村商业银行及农信社是服务与支持“三农”及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主力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大中型银行都在积极探索下沉乡村市场背景下,农商行不得不直面竞争的压力。


  事实上,农商行面临的根本问题并非外部压力,而是自身能力建设仍存在短板。


  《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基于多家大型银行、地方银行调研》报告显示,农信机构比较分散,且普遍体量小,抵御风险能力弱,这直接制约其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投资学系副主任翁辰认为,农商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以前面向小农户的金融服务如今已难以充分匹配融资需求;现有的信贷创新主要集中在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方面,依托金融科技对信用贷款进行创新仍有待探索;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以短中期贷款为主,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长期贷款创新仍较少。


  2022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要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化解风险”。


  通知再次强调,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机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要专注贷款主业、专注服务当地、专注支农支小。


  “建议农商行在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融合方面,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强化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增强融资服务便捷性。要用金融科技链拉长经济产业链,改善和提升银行端与企业端的信息不对称状况,畅通需求上行、金融下沉的服务通道。”袁帅说。


  助力乡村振兴显成效


  在涉农贷款方面,国有大行均在2022年有所突破,“头雁效应”凸显。从国有六大行日前交出的年度成绩单来看,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加大。


  其中,农业银行的数据遥遥领先:涉农贷款余额为5.53万亿元,增速16.8%;建设银行次之:涉农贷款余额3万亿元,增幅21.85%。农行、建行等国有大行已经通过创新模式和产品实现了农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农行为例,农行搭建数字乡村服务体系,打造了智慧畜牧贷、惠农e贷、富民贷等具有标识度的涉农特色场景和产品,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截至2022年末,线上化农户贷款“惠农e贷”余额7477亿元,增速37.3%;创新推出的“富民贷”一年时间投放116亿元,较好助力脱贫地区和革命老区农户增收致富。农商行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以重庆农商行为例,2022年年报显示,重庆农商行业绩稳健增长:2022年资产规模突破1.3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9%;全年实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7.81%。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实现了弯道超车:通过数字化授信、线上支用、贷后智能管理等有效提升业务效率,全行日均智能决策85万笔,同比增长1.2倍;上线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场景34个,处理效率平均提升12倍。


  日前,江苏银保监局发布通知,要求江苏银行业保险业立足省情农情,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持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推动银行机构广泛宣传普惠金融服务品牌“苏易融”,拓展深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系,切实提升涉农主体的获得感。(记者 王彤旭)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电商扶贫集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

    电商扶贫集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

    电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模式之一。2015年9月,苏宁控股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签署“全国农村电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国内首个与国家扶贫办达成扶贫合作意向的电商企业。
    2017-11-13
  • 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阿里农村淘宝模式”

    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阿里农村淘宝模式”

    过去几年,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为代表的农村电商平台,在电商精准脱贫、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和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上,表现出强大势能。农村电商已经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而农村淘宝走通的农村电商模式,正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2018-03-12
  •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推动乡村振兴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推动乡村振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生产、生活”也要“生态”,既要“小康、温饱”也要“环保”,生态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发展生态就是改善民生。
    2018-05-18
  • 旅游扶贫相见定安新海南,风雨无阻开辟“乡村振兴战略”新格局

    旅游扶贫相见定安新海南,风雨无阻开辟“乡村振兴战略”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必将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肩负更大担当、挑担更大责任、开拓更大远景让更多的游客遇见海南之美,攻坚扶贫之路。
    2018-08-1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