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02





  最美人间四月天,生机勃勃百业兴。在江城广袤的田野上,棚模经济蓬勃发展,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纵横铺陈。


  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携手吉林市环城农村商业银行乌拉街支行,举办“政银助农,活水润乡村”培训棚膜技术专题讲座,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有效帮扶;舒兰市环城街道兴山村花卉大棚,共完成移栽花卉110万株,已接受订单90万株,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20余万元;磐石市磨盘山村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土地流转,将蔬菜大棚对外承包,村集体每年收取大棚租金,同时,农民可以就近务工,户均增收6000元;蛟河市新农山灵山野菜专业合作社拥有山野菜种植基地45公顷、育苗基地4.5公顷、反季生产温室9000平方米,年销售反季新鲜山野菜30吨、应季山野菜50吨、山野菜苗300万棵,年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近年来,吉林市坚持保障“菜篮子”稳产保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寒地、黑土、天蓝、水绿”生态资源优势,在“四季”增收上做文章,把数九隆冬变成满园春色,把棚膜经济打造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富民产业。


  蔬菜供给能力实现新提升


  目前,吉林市棚膜蔬菜生产面积达2.54万亩,年产量11.76万吨,其中:日光温室8160亩,产量4.55万吨;塑料大棚1.1万多亩,产量5.74万吨;拱棚6075亩,产量1.47万吨。


  2022年,吉林市新建棚室面积4100亩,30亩以上规模化园区累计达到67个。全市休闲采摘园区发展到200余个,采摘温室近1000栋,采摘品种包括草莓、大樱桃、黄桃、西红柿、黄瓜等各类果蔬,其中通过休闲采摘、会员配送等方式销售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


  开创棚膜经济发展新模式


  吉林市采取农民自建、村民共建、合作社领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创新棚膜经济增收模式。


  “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模式。以丰满区金丰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典型代表,企业联合村集体建设棚膜园区,带动15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实现“一地三收”,即租金收入保底、务工劳动收入、参与效益分红。目前,园区已吸收150名当地农民打工,人均年收入两万余元。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永吉县东朋蔬菜种植合作社为典型代表,企业投资建设棚膜园区,由合作社负责经营,带动农户540余户,农民人均年收入两万余元。


  “合作社联合社+农户”模式。以丰满区绿兴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代表,实行品种、标准、技术、品牌、销售“五统一”,每年生产两茬果菜、三茬叶菜,每亩棚室纯收益高达5万元,带动农户350余户。


  村集体建设模式。以龙潭区棋盘村为代表,村集体流转农民土地,建设棚膜园区,每年可安置60名村民到园区打工,增加收入。


  棚膜设施建设再上新水平


  吉林市建设棚膜经济产业园区,始终坚持高标准、集群化。一是棚膜设施现代化。永吉县卓远温泉引进荷兰智能化、工厂化先进生产模式,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的样板。丰满区金丰现代农业园区采用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技术,冬季不加温可生产果菜。永吉县众信家庭农场推广新型棚室建设模式,每年可生产6至7茬叶菜,总产量达到100万斤以上。二是产业园区规模化。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要求,已建成30亩以上集中连片棚膜园区6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园区20个。2022年,全市新建30亩以上集中连片园区13个,新建面积1368亩。三是家庭棚室多元化。引导农民利用庭院空闲地,建设简易温室、普通塑料大棚等,从低成本起步,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规模,全市已有2500户建了家庭棚室,总面积3200余亩。


  改造老旧棚室增效益


  为保障本地蔬菜供应,吉林市积极探索占地少、投入小、见效快、易推广的老旧棚室升级改造模式。


  冷棚升级为双膜双拱棚。引导部分棚膜园区改造冷棚,延长生产周期,每亩改造投入4万元,实现冬季加种3茬叶菜,每亩增收5万元以上。


  简易温室改造升级为冬季蔬菜棚室。每亩改造费5万元左右,冬季生产2茬叶菜,年生产7茬叶菜,每亩年增收3万元以上。


  老旧温室升级为冬季果菜棚室。在原有温室外加盖大棚,实现果菜联种,每亩费用3万元左右,每年可增收5万元。2021年以来,完成老旧棚室升级改造面积380亩,新增蔬菜产量1000吨以上。


  多措并举发展棚膜经济


  吉林市鼓励县(市)区提档扩大规模建设棚膜园区,2022年全市组织申请省棚膜园区补贴项目13个,现已争取到位补贴资金2403万元。


  吉林市农业部门借鉴发展肉牛产业的经验,多次与银行、担保公司等单位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金融产品,探索棚膜抵押贷款模式。


  统筹整合资金,坚持涉农资金利用集约化原则,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等政策用好、用活、用到位,已打造区域公用品牌6个,全市绿色、有机种植面积1069亩。


  棚膜产业旺,百姓餐桌丰。吉林市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鼓励农户发展设施农业,把棚膜经济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将“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帮助农民增收,丰富市民“菜篮子”,实现多方共赢。


  转自:吉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电商扶贫集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

    电商扶贫集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

    电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模式之一。2015年9月,苏宁控股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签署“全国农村电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国内首个与国家扶贫办达成扶贫合作意向的电商企业。
    2017-11-13
  • 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阿里农村淘宝模式”

    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阿里农村淘宝模式”

    过去几年,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为代表的农村电商平台,在电商精准脱贫、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和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上,表现出强大势能。农村电商已经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而农村淘宝走通的农村电商模式,正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2018-03-12
  •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推动乡村振兴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推动乡村振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生产、生活”也要“生态”,既要“小康、温饱”也要“环保”,生态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发展生态就是改善民生。
    2018-05-18
  • 旅游扶贫相见定安新海南,风雨无阻开辟“乡村振兴战略”新格局

    旅游扶贫相见定安新海南,风雨无阻开辟“乡村振兴战略”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必将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肩负更大担当、挑担更大责任、开拓更大远景让更多的游客遇见海南之美,攻坚扶贫之路。
    2018-08-1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