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科技赋能、金融支持、链条延伸……
“小苹果”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近年来,我国苹果产业蓬勃发展,许多地区都有适合当地的优质苹果品种。短短数年间,“小苹果”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金扁担”,全国主要苹果产区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引导、科技赋能、金融支持、链条延伸、智慧营销等是苹果产业兴旺的主因,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
“科技范儿”让“树根”越扎越稳
科技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密码”,近些年,科研人员送技下乡,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营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创业孵化两大平台,搭建苹果大数据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新果品研发试验站;与高校院所合作,深度挖掘“科技+产业”发展潜力;培养自己的“土专家”,将最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春日暖阳普照,黄土高原天高地阔。站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生态示范园最高的观景台俯瞰,连片的山上都是苹果园,不远处还有水库、采摘园……南沟村的黄绵土偏碱性,透水性强,在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因素的加持下,非常适宜种植山地苹果。
年过六旬的果农赵永东精神矍铄,正在给果树剪枝,进行春季管理。“种苹果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现在大家干劲儿可足了!”近年来,延安配套建设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仓储交易区、物流配送区等功能区,打造加工和商贸集聚、生产和消费对接、产业和文化融合、产品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开发区,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产品畅销国内外。2022年,延安已形成331.6万亩苹果林,苹果综合产值预计达445.5亿元,其中鲜果产值达241亿元,果农人均鲜果产值达3.1万元。全市有近100万从业人员、80万农民从事苹果相关产业。
在南沟村的山地果园,能清晰地管窥到延安苹果种植的“技术范儿”:矮化密植的新式果园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豆菜轮茬”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防雹网阻隔了冰雹灾害……
“品种新、种法新、管理新,新技术不仅使产量比‘老把式’翻了一番,还让苹果品质大幅提升。”南沟村包村干部张光红说。
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从“种得多”到“种得好”,延安的苹果产业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做到了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齐头并进,在标准化生产中走向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也是全国著名的“苹果之乡”,经过40余年的持续发展,果园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2022年,静宁苹果总产量达98.6万吨、产值达60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160.54亿元。静宁苹果成为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代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围绕一颗小苹果,当地建起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静宁苹果远销澳大利亚、俄罗斯及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静宁苹果作为补给品,伴随“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出征南极。
在静宁苹果种苗研发组培繁育中心,一株株高1厘米到4厘米不等的嫩苗,长在装有培养基的玻璃瓶里。这些长得像蔬菜苗的“小不点”,最后能长成硕果累累的大树。
技术人员裴霞霞详细讲述了组培技术是如何培育种苗的:取果树茎尖最嫩部分,通过脱毒无菌操作,接种到培养基上,通过继代扩繁、基质生根,培育成完整的种苗,整个流程两到三个月。
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介绍,病毒可致果实畸形、果园减产。传统的嫁接、分株繁殖的苗木,也会携带一种甚至多种病毒。脱毒无菌操作就是采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获得无病毒苗木。“我们常说的重茬障碍,主要致病机制也是这个原因。”他说,脱毒苗木肥水利用率高、抗逆性强、结果早,是防治果树病毒病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脱毒苗木代表静宁苹果产业的明天。”李建明介绍,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近40年,有30万亩苹果园存在重茬障碍。目前静宁组培技术已经起步,并且建成了一套完整的果树脱毒苗木繁育体系。截至目前,静宁县推广脱毒苗木已有2万多亩。
据介绍,组培繁育中心可容纳瓶苗3万多瓶,满负荷可每年生产苗木200余万株。不仅能满足静宁县对脱毒种苗的需求,还能辐射带动黄土高原苹果最佳优生区。
借助技术创新对苹果种子种质的改良,静宁苹果产业的“树根”越扎越稳。静宁还因地制宜提出“一年定干,二年重剪,三年拉枝细管,四年成形挂果,五年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免耕覆膜、矮砧密植等切合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实际技术,还为小苹果建设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金融工具为“小苹果”遮风挡雨
若要高产出,首先要多投入,贴心的金融支持,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底气与信心。
标准化是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自2017年12月苹果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以来,产业客户参与度、交割量均稳步提高,在推动产业实现品种、加工标准化进程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苹果期货上市以来,郑商所扎实开展品种维护工作,积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把握鲜果期货运行规律,完成两次合约规则修订,优化交割标准,市场运行日趋平稳。在此过程中,苹果期货功能作用也日益凸显。产业龙头贸易企业基本均参与苹果期货,产业客户参与数近千家。
在苹果现货贸易中,“一地一价”“一户一价”的情况较为明显,缺少公开、及时的价格风向标,经常会出现“好货贱卖”或“囤货滞销”的情况。苹果期货上市后,每天提供公开透明的价格信息,及时有效地反映市场变化,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避免果农盲目销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静宁县金融办主任李永明介绍,2018—2021年,静宁通过“保险+期货”项目,累计为果农赔付近8600万元,最高赔付率达到180%。2022年,静宁“保险+期货”项目覆盖了8441户,投保果园面积5.22万亩。从过去的种植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到如今增添的“保险+期货”,静宁县相当于为果农打造了一套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产业风险保障体系。
烟台中泉食品有限公司是山东的一家苹果龙头贸易企业,年苹果贸易量达2万吨。中泉食品总经理姜烨介绍,自苹果期货上市以来,中泉食品便一直参与苹果期货。他对苹果期货给产业带来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苹果是鲜果,每年下树的品质都不尽相同,现货贸易常年就是看货定价的模式,价格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较大,企业收购及销售苹果有比较大的风险敞口。苹果期货上市以后,公开透明的价格以及明确的质量标准,助推了苹果销售实行分级分价。”姜烨说。
20/21产季初期,苹果期货已明显反映出后期现货销售不畅、价格下跌的趋势。部分地区的果企、果农参考期货价格,合理适价售果,避免了后期存货滞销、赔本销售。“通过跟踪期货价格,加快销售进度,1.6万吨现货在2021年4月就基本售完,相较往年提前3个月,减少损失超过800万元。”山东苹果龙头企业莱州天赐宝总经理卓芳屹表示。
近年来,苹果产业对接金融市场,不仅有效保障了农产品价格,也改变了当地企业、银行、政府的金融理念。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郑商所将继续深入研究苹果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完善合约规则,不断理顺交割体系,优化交割布局,更好满足产业需求。同时,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有力保障苹果期货稳定运行、健康发展。此外,郑商所还将持续探索以金融工具服务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更好助力市场各方规避风险,为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贡献力量。(朱美乔 综合整理)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