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第一工程”,减贫脱贫的治本之策。
来自全省产业扶贫视频会的信息,湖北省37个贫困县已形成54个扶贫主导产业,316万人直接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实现由“扶生存”到“扶发展”的根本转变。
小扫帚发展成大产业
11月10日,郧西观音镇黄土梁村,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内,贫困户文廷山和村民们正加紧捆扎扫帚。
“我在这里不仅免费学技术,每天还补助40元。”回忆当年,文廷山充满感激。他家长期贫困,是合作社负责人主动上门,动员他学习扫帚加工技术。在合作社培养下,文廷山很快成为技术能手,月收入2000元以上,不仅于2019年脱贫,还在集镇买了新房。
像文廷山这样的脱贫户不少,171名社员中贫困户占了162人。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扫帚以保护价收购,开创100多个就业岗位,吸引大批留守老人、妇女和残疾人集中就业。
据介绍,合作社年产扫帚600万把,销往湖北、四川、陕西、北京等10余省市,年产值4500余万元,全村大半村民盖起楼房,黄土梁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受合作社带动,郧西县铁扫帚种植全面开花,2019年种植面积达28380亩,覆盖15个乡镇44个行政村,1.98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8240户,户平增收5000元。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合作社指导250余户农户在家扎扫帚8万多把,增收40余万元,实现居家抗疫、增收致富两不误。同时,还组织35户社员在家日夜赶工,制作2万把扫帚捐赠武汉。
站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牌下,文廷山和村民们开心地笑着。
“华农风”温暖建始
12月7日,“大雪”时节,建始“屋脊”官店镇中岭村大雪纷飞,村里的会议室却暖意融融:华中农业大学教职工代表一行冒着风雪来到这里送爱心、送温暖。
建始是华中农大定点科技扶贫主战场。至今,该校龚炎长等16个不同专业的专家教授,与这里的乡亲已结缘8年。其中70多岁退休老教授蔡礼鸿一年四季都会来建始,华中农大新农办通过调阅工作日记发现,2015年,蔡教授在当地工作日达118天。
据统计,8年来,华中农大为建始组建科技服务团队42支,前往建始开展科技服务近5000次。设立产业攻关项目53个,投入项目经费1114万元,服务龙头企业21家,专业合作社258个,培育和打造了魔芋、景阳鸡、猕猴桃、高山蔬菜等11个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
真情,换来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受惠。如今,建始已形成“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教授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遍地开花
建成小康,始于足下。大山无言,时光作证。
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今年37个贫困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2060家,建立4.3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和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目标。
今年疫情发生后,全省推动“农7条”“农9条”“农20条”等重大政策在贫困地区落地落实,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复工复产,贫困地区241家省级龙头企业直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近4万人。
目前,全省已创建28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品一标”品牌达1021个,打造了武当道茶、恩施玉露、随州香菇、蕲春蕲艾等名优特“金字”招牌。全省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帮扶带动机制,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探索出“藤上结瓜、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扶贫路径。武汉市“三乡工程”、黄冈市“五位一体”、十堰市“三金增收”和恩施州“121+X”等成功模式在全国推广。
转自:湖北农业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