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材料不突破,先进制造就是空中楼阁。在12月7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新材料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要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新材料的发展实力。
新材料:制造强国的基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指出,化工新材料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配套性强等特点,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支撑我国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重点关键领域,也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高温合金与功能涂层材料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支撑,电子化学品是集成电路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轻型合金是大飞机等高端装备的基础,新型电池材料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可以说,新材料直接关系着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新材料产业是制造强国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很多领域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新材料产业这一重要基础。为此,2016年年底,国务院成立了由23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信部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
卡脖子:关键材料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攻克了有机硅、MDI、特种工程塑料、异戊橡胶、T800级以上碳纤维、聚碳酸酯、PX、芳纶等一大批长期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在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先进膜材料等前沿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革命性技术成果。
“然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还广泛存在,这与世界第一原材料工业大国的地位很不匹配,也不能很好支撑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没有质量过硬、性能高超的材料,再先进的设计和构想都难以实现;关键材料不突破,先进制造就是空中楼阁。”李勇武指出。
潘爱华介绍说,新材料从研发到成熟应用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周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为此,发达国家往往实行“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的材料先行战略。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存在基础研究不够、企业融通不够、产用结合不够、要素联动不够等问题,新材料发展一直滞后于装备制造,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往往最后才确定材料方案,“等米下锅”的现象非常突出。近期,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梳理了70余种关键短板新材料,结果表明我国在新材料发展方面存在不少的短板和空白。比如电子化学品,目前关键核心材料光刻胶的自主化率仅5%左右,其他关键品种如电子特种气体等的自主化率也仅为30%左右。新材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
“化工新材料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也认为,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严重依赖进口,总产值对外依存度不低于40%,无论是供应总量还是产品结构,都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突破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对此,李勇武建议,要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全行业要坚定信心,加大投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加大中试支持,提高国有研究院所成果转化效率;支持新产品市场推广;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新材料标准及统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要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潘爱华认为,一是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先导性基础研究、产品与工艺技术开发、产业化到产品应用推广等各个阶段给予支持,提高科研机构、人才、资本等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激发市场创新创业活力。二是要聚焦关键领域,着力提升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与工艺技术水平,如发展应用于水处理、传统工艺改造以及新能源领域的功能性膜材料,开发新型生物基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提升应用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电子化学品的工艺技术水平等。三是要加强应用技术开发,加快培育新产品市场,将新材料开发与应用需求结合,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开发适应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稳定、减震、密封等方面要求的新材料。(记者 陈菲)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