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1-21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很多设备、应用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新材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黑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新博会)上指出,“工业界必须把新材料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其战略性、紧迫性的认识,抓紧工作、快速突破。”


  新材料产业是制造强国的基础


  王江平强调,要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就必须夯实新材料产业这一重要基础。王江平指出,没有质量过硬、性能高超的材料,再先进的设计和构想都难以实现。如,高温合金与功能涂层材料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支撑,电子化学品是集成电路制造不可或缺的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轻型合金等是大飞机等高端装备的基础,新型电池材料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和快充实效,高性能材料支撑着高速铁路的质量和安全,等等。


  王江平指出,新材料从研究发现到成熟应用是个漫长的过程,周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发达国家往往实行“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的材料先行战略。但在我国,材料发展一直滞后于装备制造,影响重大工艺的提升,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往往最后才确定材料方案。由于很多新材料国内尚未突破,重大装备、重大工程“等米下锅”的现象非常突出。“关键材料不突破,先进制造就是空中楼阁。”王江平强调。


  新材料产业发展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


  王江平指出,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近期梳理了70余种关键短板新材料,结果表明我国在新材料发展方面存在不少的短板和空白。比如手机芯片材料,仅能生产10%左右。“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爬坡上坎的阶段,与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相比,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还广泛存在,这与世界第一原材料工业大国的地位不匹配,不能很好支撑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作体系。”王江平指出,新材料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基础研究不够,新材料产业发展缺乏先导技术的支撑。王江平指出,我国新材料发展起步晚,多数企业涉足时间不长、资本积累不够,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足、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资料表明,我国企业基础研究费用占研发费用比例只有0.1%,而国外普遍达到7%~8%,这客观上导致我国原始创新偏低,基础研究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足,尤其是基础数学、现代物理化学与材料学的结合、渗透不够。此外,专用设备发展滞后,也对新材料的产业化造成很大影响。


  二是“大中小”企业融通不够,没有形成很好的协同创新生态。王江平指出,新材料往往有多种功能,不同用途对材料质量有不同需求,生产过程中会形成高、中、低不同档次产品。如果只发展高端材料,中、低端材料就需要重复加工,会导致成本增加。因此,依靠单个企业很难发展好新材料产业,需要各种类型的企业长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比如,充分发挥原材料行业骨干企业的优势,利用骨干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相对集中的有利条件,做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排头兵;依托中小企业精细化加工生产的特点,培育新材料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小巨人”,让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小批量多品种领域发挥作用。


  三是产用结合不够,缺乏应用牵引。王江平指出,从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新材料在推广应用上仍存在困难。比如,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稀土产量占全世界90%,但只用在几个主流领域,其他领域应用研究做得很少;在应用验证方面,国产T800级碳纤维,从纤维性能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但制成复合材料后性能却无法满足要求,主要是因为应用验证不够细致深入。


  四是要素联动不够,政策的有效性亟需提高。王江平指出,新材料产业发展环节多、周期长,技术复杂度高,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对政策的依赖性很强。总体看,我国新材料产业所获的科技、金融等要素供给是碎片化的,与其担当的产业重任极不匹配。金融政策不能向科技企业有效传导,制约了包括新材料在内的科技成果转化。现在很多投资基金,名为股权,实为债权,享受股权的利益,承担债权的低风险。它们关注更多的是退出和回购机制,承担风险支持创新的理念不够,离真正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有很大的差距。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迫切需要真正的风险、天使投资基金支持。“我们希望继续加大产业金融支持力度,打通科技链、金融链、产业链,使三者真正联动起来,这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他强调。


  新材料工作必须尽快赶上


  王江平指出,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当前的产业现状决定了新材料工作必须尽快赶上。王江平强调,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关键短板新材料为突破口,以产业创新体系薄弱环节为重点,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为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研究开发、产业化、推广应用、培育壮大产业等环节的工作任务。


  二是要强化产用结合,将应用和产业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三是要推进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生产应用示范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创建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是要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新材料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面对高质量发展需求,材料基础支撑作用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国民经济需求的130种关键材料中,约32%在国内完全空白。干勇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没有核心技术就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再大也不堪一击。(陈亮平)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