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出口退税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反倾销国家增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压力增大,一些企业看好国内市场,开始转向内销。但是,出口转内销的企业想要打开国内市场也并非易事。
侵权困扰
中国市下控股有限公司是做喷雾器出口业务的企业,该公司销售副总王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市下喷雾器有37%销往欧洲,28%销往美国,25%销往中东、非洲等地,只有10%的产品销往国内市场。
王建军坦言,企业一直是以出口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就喷雾器市场而言,国内各种不同材质不同价格的喷雾器都有,大部分都是仿制的,因为一些企业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王建军说道。
市下自1978年成立以来,不断进行产品研发,目前已经拥有100多项国家专利。王建军表示:“国内市场产品设计研发、技术研发的侵权现象严重,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争执不下的结果只能是打官司,而打官司太费时费力,对公司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对于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来说,公平的竞争环境是极为重要的。”王建军表示,国内市场的现状使得外贸企业不敢在国内市场上投入更多。
标准困局
由于国内外标准体系的差异,内销产品与出口产品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质量标准落差。在许多制造商看来,出口产品转入内销市场实际上并不简单,并不是产品质量好就能自然而然地占领国内市场。
这是因为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为了满足发达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需要,通常在设施、设备、人才和管理上投入较大,所以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定价也相对较高。企业转做内销时,高质高价的产品在品牌知名度不高、国民品质意识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反而竞争不过低质低价的产品,让企业感到困惑和无奈。
要打破这一阻碍,一方面需要企业下大力气去宣传品牌和产品,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提高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垫资困境
无论是贸易公司还是自有工厂的企业,出口转内销都会有不小的困难。过往外贸型企业的交易流程十分简单,即接到订单―给客户打样确认―投产面辅料―大货生产―验货出货―收到货款。但在国内市场上,品牌方与供应商合作时采取的均是“361”付款方式,即按照30%的预付款、60%的提货款及10%的质保金分阶段支付。品牌方在支付剩余10%的压款时,不仅不会支付利息,而且还经常存在克扣工厂款项的情况,这会让有意转内销的企业承受巨大的资金风险。
梅州市欧麦工艺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朱小英表示,外贸和内销除了国家政策层面上的差别以外,主要体现在销售模式上。具体而言,外贸出口是订单式的销售,企业拿到订单及预付款后再联系企业,生产可得到保证。而内销则大多需要企业预先垫付大量资金先行生产,不仅形成了高额的生产成本和库存压力,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广东航洋花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欧阳汉龙告诉记者,在现在人力、租金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先生产后销售的模式风险太大。与此相反,出口贸易则是先销售后生产,只需生产几件样品就可以签订单并拿到部分预付款,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样不仅免去了库存压力,也降低了贸易风险。(张南燕)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