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储能企业正加速向海外布局,探索新增长点。近日,欣旺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储能业务在海外持续扩张,已完成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渠道布局,未来将更加积极争取订单。
在业内人士看来,“走出去”时,储能企业需要进一步通过与当地企业加强合作、适应当地文化及消费习惯等,融入当地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寻求海外新机遇
今年以来,我国储能产业出海“浪潮”高涨,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等企业相继签下GWh级别大单,产品类型涵盖电芯、储能系统。与此同时,多家企业也积极通过海外建厂或与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进行布局。7月15日,阳光电源与沙特能源企业AlGihaz签署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合作协议,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7.8GWh;6月19日,海辰储能宣布与美国JupiterPower签署合作协议。据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订单规模超过80GWh,其中海外订单签约规模超过50GWh。
“近年来,我国储能产品出口形势逐步发生变化,从前期的电池等零部件为主,到现在部分集成企业也相继闯入国际舞台。另外,出海目的地也越来越多元化,除欧美外,不少企业在一些海外新兴市场的出货量也在逐渐扩大,比如澳大利亚、沙特、智利等国家。”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外市场巨大的需求以及利润空间,是储能企业积极出海的主要原因。“今年6月储能系统及EPC价格跌破0.6元/Wh,从商业角度看,海外储能市场毛利率高于国内,去海外市场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及新的增量成为大势所趋。”龙志强指出。
事实上,不少提早布局海外的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宁德时代年海外收入达1309.92亿元,同比增长70.29%。此外,国轩高科等多家储能领域企业海外业务也呈现高增长。
适应当地需求
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拓展海外市场更考验产品力,优质的储能产品才能在海外更受欢迎,产品溢价空间、毛利也会更高。
据了解,海外市场产品认证标准、售后难度等与国内市场存在差异。“海外整体质保年限更长,国内储能产品的质保年限要求一般在5年左右,而海外基本上要求15-20年。”龙志强表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储能电池及系统的认证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出口前,企业应仔细了解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认证方式。例如,北美主要采用UL认证体系,欧洲采用CE认证体系,澳大利亚则采用CEC认证体系。”
“另外,当前中国储能企业还以产品出口为主,欧洲的新电池法案要求企业向欧盟提交一些包含生产数据的报告,这考验企业如何在符合欧盟要求的同时,保护好自身信息安全。”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近期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提到。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储能企业出海需要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在战略、文化、技术和人才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调整、做足准备。龙志强认为,储能企业“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在持续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深入了解出海目的地的市场需求、法律法规以及消费习惯,提供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积极与当地的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减少因文化差异、法律法规不同等因素带来的风险,确保企业国际化经营顺利进行。另外,售后服务以及当地配套也要跟上。
灵活选择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欧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新政,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关键原材料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对我国储能产业出海形成一定掣肘。例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其相关细则力促锂电池及其核心材料本地化采购,同时又对来自中国的资本设置限制政策。
面对国际市场变化,中国储能产业加快探索出海新模式,从产品直接出口到建立海外本土化供应链体系,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比如中东地区储能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意味着该地区的储能市场相对较为空白,竞争程度较低,能够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较大的市场机会。”龙志强表示,“海外适合进行储能项目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市场定位等选择适合的市场路线。通过灵活调整市场策略和产品定位,企业可以在不同的海外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记者 姚美娇)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