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原材料供不应求局面加剧 中下游企业布局锂矿谋“突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8-03





  大宗商品服务平台生意社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作为锂电池主要原材料,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已涨至9.2万元/吨水平,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突破9万元/吨,同比上涨幅度均突破70%。


  锂价一路看涨,锂电原材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加剧,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开始加速布局上游锂矿,寻求稳定供应。


  需求释放,产能掉队


  “不仅氢氧化锂、碳酸锂等原材料,锂电池四大主要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价格都在不断上涨调整中。”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需求侧来看,今年以来,全球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出现了快速上涨势头,对电池产能供应需求持续走高。但供应侧却不足,受到国际大环境影响,上游锂矿开采受制多方因素影响,产能布局虽有所增长,但产能释放需要一定时间。短期来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正负极材料供应依然紧缺。另外,目前我国钴、镍等金属材料需要依靠进口,也导致当前部分企业电池产能供应受限。”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2.7万辆,环比5月增长14.7%,同比增长幅度达165.7%,涨势迅猛。同时,6月,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比亚迪、上汽、江淮汽车等品牌出口情况均较为可观。


  在火爆的电动汽车市场带领下,锂电池原材料供应“捉襟见肘”,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据知情人士透露,六氟磷酸锂作为锂电池行业中主流技术路线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到今年7月已突破了40万元/吨,较去年价格低点时增长了3倍以上。


  有分析认为,每吉瓦动力电池所需的六氟磷酸锂总量约为140吨,通常情况下,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总成本的35%左右,不论对于储能行业还是新能源领域汽车来说,这一材料成本的上涨都将大幅推高成本。


  根据西部证券发布的数据,7月初锂辉石价格已达715美元/吨,较年初价格420美元/吨的上涨幅度达到67.86%。


  布局“上游”保障供应


  “国内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上企业开始做出调整。对部分企业来说,此轮涨价已经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没有做好前期产能需求预判和原材料供应布局的企业。现阶段,原材料涨价压力不仅会削弱企业盈利能力,还会让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持续更长。”刘勇表示,“头部企业稳定供应链的能力相对好一些,因为产能布局更大,市场占有率更高,对接上游资源能力更强,此轮供应不足带来的风险尚在控制范围内。为稳定锂供应情况,多家头部锂电企业已开始进入锂矿生产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保障体系。”


  早在2020年第四季度,国内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就斥资入股了某加拿大锂矿生产商锂矿制造商,以确保电池级碳酸锂的供应。3月,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与宜春市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合资矿业公司,拟寻求碳酸锂生产供应,这也是该公司首次布局上游锂矿资源。7月9日,另一锂电池制造商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以金属锂为主营业务的金昆仑锂业有限公司28.125%的股权,并签署《投资协议书》,拟合作在青海省成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3万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成为最新布局锂矿上游资源的电池制造商。


  供应缺口短期内难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布局上游产业链外,锂电池制造商以及下游应用端企业也正加大新技术路线的投入,以期利用非锂原材料满足长期的市场需求。5月,宁德时代曾发布公告称将大力投资钠离子电池,表示将尽快实现量产。


  尽管锂电池制造企业已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但在业内看来,由于上下游产能布局和释放需要一定时间,目前来看,锂离子电池上下游价格上涨趋势很可能持续到2022年底或2023年。据了解,包括澳大利亚、智利等多家海外锂业巨头仍面临着资金紧张的挑战,短期内全球锂供应缺口难以缩小。


  “从目前情况来看,上游原材料上涨压力已传导到下游需求端,部分新能源汽车已经提高售价,储能电池产品价格也在调整当中。”刘勇称。


  业内预测认为,在国内电池企业相继投资本土锂矿资源的情况下,国内锂矿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锂产量很可能出现提升,对外依存度或呈现逐步降低趋势。据行业研究机构东北证券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锂储量及资源量分别为 100、450 万金属吨,锂储量在全球排名第四。分析认为,锂市供不应求将有助于行业利润向上游锂矿生产端转移,这也将进一步刺激对该领域投资力度。(记者 李丽旻)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