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与新能源汽车“休戚相关”的锂电池亦迎来“黄金时代”。
受此影响,A股多家与锂电池产业相关的公司的业绩多数出现增长。根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31日,117家锂电池概念相关上市公司中,共有85家发布了半年报业绩预告,其中66家预喜,占比77.6%。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爆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蜂拥进入锂电池行业,其中不乏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业绩增长,通过跨界收购进入,新一轮锂电池投资过热势头正在显现。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8月4日表示,电动汽车目前存在过热现象,因为现实当中部分厂商并不是很赚钱,如果锂电池企业在扩大生产后,下一波电动汽车数量没有跟上来的话,锂电池行业就会存在较大的风险。
多数概念股业绩预喜
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31日,在85家锂电池相关上市公司发布的半年报预告中,预计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有7家;超过1亿元的有39家,占比45.88%;预计净利润为负的,仅有5家。
锂电池龙头企业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冠城大通等业绩表现突出。天齐锂业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3亿~9.3亿元,同比增长11.14%~24.53%。赣锋锂业预计今年上半年盈利5.28亿~6.68亿元,同比增长90%~140%。
对此,林伯强认为,“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因此锂电池行业的需求量会很大,由此锂电池公司业绩就会比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作为“香饽饽”的锂电池行业,亦吸引了一部分上市公司“跨界”加入锂电池大军,而这其中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除此次奥特佳与海四达重组失败外,目前锂电池行业还出现了佛塑科技13亿元定增锂电池项目落空等失败案例。此外,融捷锂业、苏州捷力、美拜电子3家锂电池企业2016年业绩对赌未达预期,未来这种失败案例出现的可能性将会逐渐增多。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分析认为,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企业主动出嫁案例增多,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补贴退坡、预拨改为清算等政策正式实施所带来的直接影响,电池企业和车企在补贴缺位期面临资金压力;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向好,电池企业投扩产步伐加速,流动资金紧张。
林伯强认为,上市公司跨界进军锂电池企业需要谨慎。在他看来,目前新能源汽车很热,但是现实当中厂商并不是很赚钱。“目前新能源汽车比较热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接下来可能会降温,或者回到现实中来,因此跨界进入与新能源汽车休戚相关的锂电池行业,还需要谨慎一些。”
中国能源网能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韩晓平则表示,一些上市公司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收购锂电池企业,这里面不排除一些锂电池企业并没有那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整体来看,锂电池行业还是比较争气的。
产能过剩背后:高端供应不足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售50.7万辆,同比增长53%。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高增长,动力电池产能一直存在缺口,供应不足,甚至一度出现“新能源整车企业销量由电池企业的产量决定”的现象。为此在2015年、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投资量持续增长,产能不断扩大,由此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危机也逐渐显现。
在去年7月20日举行的“中国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吴伯荣指出,2016年年底,全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将达到60gwh,但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的动力电池产能需求为30gwh。以此计算,2016年整体产能利用率约50%,大量产能将闲置或放空。
同时,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高增长空间的诱惑下,动力电池生产商们还在继续扩大产能,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曾在接受采访时预测,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170gwh,170gwh大约可以满足年产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总需求,而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测算,这可能是我国2025年后的目标。
而与上述情形形成反差的是,在整体动力电池出现产能危机的情况下,一部分下游的车企目前却因电池供不应求而烦恼,由此造成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却过剩”的情形。
对此,林伯强指出,上述问题反映的是,中国低端锂电池的产量已经饱和了,但是高端锂电池还是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有差距,国内锂电池的技术含量相较国外还是比较落后的。
“我们要注意到,要想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不能老是发展低端,低端的盈利空间小,高端盈利空间大,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高端锂电池上。”韩晓平讲道。
今年年初,工信部部长苗圩则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上表示,未来将加强产能调控,同时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通过修订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提高技术准入门槛,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针对“散、小、弱”的发展格局,建立产能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合理规划产能发展计划。
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