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一直以来就饱受诟病,因为造假行为不仅屡屡突破道德底线、行业底线、法律底线,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诚信中国建设。针对造假泛滥的问题,国家各级职能部门也一直在致力于打假整治,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市场秩序已有明显好转。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造假转到了互联网信息数据上来,比如前不久曝光的收视率造假,以及出现的电商刷单、刷量数据造假等,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那么,互联网信息数据造假缘何屡屡出现,又缘何成为许多点评类网站的“潜规则”?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就在于数据造假成本低廉。比如,2元即可买1万视频点击量,或3角钱购买到一条微博评论。在数据造假上,目前有两种造假的需求主体,一个是商家,另一个是平台。对商家来说,在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刷单、刷量,可以提升商家的排名和影响力,更多的好评和更靠前的影响力排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决定,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生意。而许多电商网站,甚至许多线下的营销公司等看到其中有利可图,于是也都纷纷做起了“代理”生意,指导商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刷单、促销、刷评价等方式,为自己带来相应的利益。
显然,商家、平台热衷于联手搞数据造假的把戏主要还是利益驱使。这种做法,纯属是肥了自己、害了公众利益,特别是不利于新兴的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我们知道,大数据作为各类信息数据的集成,有着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如同一个“指南针”,指明着市场发展和前进的方向。按理说,数据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数据,不能也不应造假,因为一个数据失真就会影响到上下游的整个数据链,哪怕是只有零点几的误差,都会造成很大的误判和损失。
从个体来说,数据造假会误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意愿;而从整体上看,则会让大数据产业掺入更多的“水分”乃至“沙子”,影响到大数据的“纯度”,进而让大数据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影响。
大数据正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各个行业来说,大数据产业都有着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依托大数据不仅能够精准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把脉市场走向,而且还能够影响到对经济形势、市场环境的分析、评估和判断,以及最终的经济决策。如果数据造假泛滥,显然将使得整个数据链失真,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说谬之千里,起码也是漏洞百出,失去应有的参考价值。此外,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数据造假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反馈到消费者身上,则是一种实打实的忽悠和欺骗。
因此,对于互联网数据造假问题绝不能听之任之。要尽快建立起数据应用新的规则,严格管理,严防数据造假问题泛滥,绝不能任由在线平台肆意刷单、刷量等“潜规则”横行。与此同时,对于数据造假行为,也要公开曝光,纳入黑名单,并且高限处罚,让数据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不然,众多商家、平台对数据造假乐此不疲,今后谁还会相信数据的真实性?(舒心萍)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