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能源转型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制于能源结构禀赋以及新能源技术本身的突破瓶颈,中国在新能源的推广上始终是步履维艰,而同时能源安全问题、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又促使中国必须推动能源革命,实现能源转型升级。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结构转型成当务之急
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成为当务之急,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结构调整趋势初步形成。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艾瑞克·海茨日前在清洁能源经济转型论坛上表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轮新的变革,全球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引擎。推动能源革命,实现能源转型,是全球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经济体,中国的能源经济转型将对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在6月6日北京召开的2017中国国际新能源博览会暨储能与多能互补高峰论坛上表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主要的经济体都在朝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中国的能源结构呈现低碳化的趋势,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则明显回落,清洁低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增量主体的趋势正在形成。预计2016~2021年,全球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为19.37亿千瓦,其中太阳能为5.18亿千瓦,风电为3.48亿千瓦。
中国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胡卫平表示,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及四大油气进口的战略通道,油气进口的能力已经在逐步提高。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电网、煤炭等领域的合作也已经在全方位地开展。
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将带来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就业以及气候变化治理的“多赢”效应。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表示:“以清洁能源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推动能源革命。”
抱团“走出去”
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协鑫集团首席运营官王东表示,上个月,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的能源企业再一次迎来了拥抱区域多边能源合作的良好契机。在中国新能源行业已经取得装备、技术、规模领先世界成绩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投资的合作的发展模式,助力行业发展。
中国企业要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并借此实现国际化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共同制定并发布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提出,鼓励企业以直接投资、收并购、PPP等方式深化能源合作,加强金融机构在能源合作项目上全周期的深入参与,形成良好的能源的产业和金融的互动,这也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海外投资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洁能源投资领域,中国连续五年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资国。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额达7100亿元,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美国和欧洲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总和。同时,中国在风电与光伏发电设备制造规模上亦居于全球之首。然而,中国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胡卫平表示,我国新能源对外投资合作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一是仍然存在着单打独斗的问题。二是融资难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胡卫平建议,一是新能源海外投资要强化抱团意识,增强新能源对外投资的整体实力。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对外投资风险。还要完善防控体系,运用大数据等技术,综合考量政治、法律、财税等风险来源。二是拓宽合作的渠道,加强产能合作基产融对接,加大外汇储备对“走出去”的支持,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帮扶新能源企业“走出去”。企业要积极寻求与丝路基金、亚投行等联系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经营机构一起突破融资的瓶颈,寻求发展的新路。同时,要以跨界思维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互补,创新新能源的发展模式。
探索新模式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处长刘建平表示,要让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需要一个过程,在新能源不能完全独立行走的过程中,还离不开化石能源的支持。所以说,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储能的技术,需要多能互补的形式。
韩文科表示,在能源技术领域,国家也把储能列为战略的重点,大力发展智慧能源系统。伴随着储能产业在市场规模、应用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电站储能、光储一体化、能源互联网等也迎来了商业应用和规模化发展的新纪元,让新能源变得更灵活、更高效,让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叠加、融合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新能源企业要在多能互补和储能方面多做一些尝试,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模式、新的突破。
储能不仅对常规电网具有调峰调频、增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水平,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平滑波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和接入的重要手段。同时,它更是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智能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互联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5%的目标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被称为支撑能源变革最后一公里的储能技术,紧紧牵动着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曾鸣表示,国内外新能源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未来,新能源发电也将有更多机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要抓住“一带一路”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拓展新能源电力投资领域,实现新能源板块的跨越式发展。要布局全球重点国别市场:以东南亚和中国周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新能源拓展的主要国别市场,研究布局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新能源市场。
专家表示,新能源企业需要抱团走出去,提高对接国家战略的水平和层次,谋划对外合作大项目,把握重点国别大机会;新能源、储能及多能互补融合发展空间大,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结合前景广阔;在全球化新阶段,以装机为重点的发电端价值链已经转移,以多能互补、储能价值协同及智慧能源为重点的消费端新价值已经来临。(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