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锂电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作为全球锂电池产销的领头羊,其产业链的成熟度和产能规模令世界瞩目,同时市场的波动和技术挑战也给这一蓬勃发展的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2024年国际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的召开,再次将全球的目光聚焦于中国锂电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规范,为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地方政府的积极行动,如吉林、湖南、内蒙古和山东等地的产业发展计划,也为锂电产业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6月末的四川射洪刚下过雨,微风拂过脸颊,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下,凉爽古老又颇具浪漫气息。这里曾因一代文宗陈子昂和一句“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而扬名,但在今日,更值得骄傲的,是蓬勃发展的锂电产业。
从30年前第一家国营锂盐厂诞生,到如今构建起“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锂电池-终端应用-梯次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条,射洪已成为全球锂电产业链上举足轻重的一环。
2024国际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的召开,再一次将目光齐聚射洪,会场内捷报频传。
“我国锂电产业链体系成熟度高,拥有全球70%左右的电池产能,是锂电池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指出,2023年,全球锂电池产量为1210GWh,中国锂电池产业规模达940GWh。
另一方面,相关锂产品价格的下跌、行业景气度的骤降,构成了会场外的多事之秋。
今年第一季度,锂化工产品销售均价相较于去年同期或2023年第四季度出现明显下降。近期,国内碳酸锂价格“跌跌不休”,10万元/吨、9万元/吨的关口接连被击穿,部分相关企业宣布停产检修。
有喜讯、有隐忧,正见锂电在全球产业与政策变化格局下,吹响了赛程进入下半场的哨音。以此为分界点,什么应是企业最新聚焦的挑战?锂电产业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供需适配矛盾突出 产业迈入深度调整期
出口减少徒增行业风险,一季度中国锂电产业指数低于去年同期,行业进入深度动荡与洗牌周期。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四川射洪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射洪经开区聚集产业项目50个,天齐锂业、新锂想、四川天劲、蜀矿环锂等企业之间已形成上下游供货关系。
赛迪顾问会上发布的《2023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以下简称《发展指数》)印证了这一观点。2023年,射洪锂电产值突破600亿元,已引进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10家,拥有锂电相关企业39家,锂离子电池产能规模增长至13GWh。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但全年锂电池行业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电芯、电池级锂盐价格降幅分别超过50%和70%。
“中国锂电池行业已经形成了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但要做好应对出口逐渐减少带来的风险。”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坦言。
《发展指数》也显示,2023年,受行业周期性影响,中国锂电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深度调整。2024年一季度中国锂电产业指数回落至401.7,较2023年同期也有所下降。锂电产业已不可避免地进入深度动荡与洗牌周期。
究其原因,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陈全训表示,锂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发受采矿权、尾矿库指标等多重约束,开发周期长,一般需要2-3年;中下游项目建设快,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多,大量企业纷纷涌入,产能扩张迅猛,供需适配矛盾突出。
“此外,国内资源供应保障形势依然严峻,国内锂资源开发量仅能满足国内锂冶炼33%的需求,境外资源开发风险加剧。”陈全训认为,随着资源民族主义与逆全球化思维回潮,西方国家在加速构建自主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挤压我国境外锂资源开发投资,我国企业境外锂资源开发风险进一步上升。
“我国锂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很高。”郑绵平同样表达了对此的担忧,以2021年为例,我国锂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6.7%,同时我国也是全球各国中目前唯一从他国进口锂辉石和卤水生产锂产品的国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下,我国更应该建立安全且具有韧性的锂资源供应链体系,确保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郑绵平说道。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战略合作层次与协同发展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对于行业产能、技术创新作出新的规范表述,明确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我国锂电产业正面临着市场阶段性失衡问题与产业链内部结构性问题的考验。”陈全训进一步指出,锂电产业链原材料端企业要加强自律行为建设,龙头企业应在稳定市场预期、保障市场供应、构建良性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提升全球综合竞争实力。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要提升战略合作层次与协同发展水平,稳定价格与预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共同应对外部新变局带来的新挑战。
此外,无论是原料企业、材料企业还是电池企业、车辆制造企业,都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专业人才,熟悉期货规则,充分利用好期货工具与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期现互动,努力避免价格频繁波动风险,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在中州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杨发看来,价格大幅波动会带来资源配置失衡、现金流不稳定、生产贸易规模受限等伤害。“对于锂电行业来说,要学会利用期货管控价格风险,提前锁定原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降低库存成本和风险;尊重规律,抓住周期谷底机遇,利用杠杆机制,在期货市场建立远期虚拟库存;期观结合,增厚利润,平稳现金流,创新灵活多元的贸易形式。”
为推动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苏波则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组织,着力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技术攻关。
二是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加快锂电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引导锂电产业链企业采用绿色制造工艺,开发绿色新产品,培育形成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动力电池回收、镍钴锂电池原料再造、电池材料再造、动力电池再造的绿色供应链。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发展,支撑我国锂电行业稳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应对欧美贸易的壁垒,支持企业打造多元化的出口格局,加快锂电池产业国际化布局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对射洪经开区而言,我们要帮助企业争取订单、稳定生产,建立锂电企业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绑定上下游供应链关系,不断提升锂电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李毅告诉记者,还要在争取新的精准电价、组织用电企业打捆交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切实降低电价、气价,实现降本增效。加大科研方面的奖补资金,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电池生产和应用端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应用领域广泛拓展 储能成为第二增长极
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为锂电池提供新应用场景,储能电池需求激增。
“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为储能电池的3倍,但同比增速仅为储能电池的1/2,储能电池需求激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付长文介绍,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仍占主导地位,“动力+储能”双赛道并行。磷酸铁锂电池呈现产量、占比、增速“三高”,三元电池增长放缓,其他类锂电池产量翻倍,锂电池技术路线日渐多元。
《发展指数》表明,在储能电池领域,随着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市场需求的增长及技术的提升,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技术需求逐渐提高,且随着用户侧新型储能集中式发展模式逐步成熟,预计2026年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75GW,新型储能市场结构将向电网侧、用户侧发展。
在动力电池领域,两轮电动车购买力提升,电池安全技术和智能化发展迅速。新国标提高了两轮电动车的行业门槛,增加了电动两轮车相关的安全标准,消费者对两轮电动车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推动行业向安全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绿色出行及环保要求,使得企业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向锂电化发展。
新能源重卡处于“蓝海”市场,渗透率将呈爆发性增长。2023年新能源重卡全年累计销售34258辆,同比增长36%,新能源渗透率为5.6%。2024年一季度共销售10954辆,同比增长140%。此外,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重卡发展的利好政策,推动市场发展。
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为锂电池提供新应用场景。《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对航空锂电池的性能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推动4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投入量产,实现5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应用验证”。当前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电池的能量密度285Wh/kg,已经达到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上限,在航空锂电池对安全和能量密度提升的要求下,(半)固态电池更贴近eVTOL需求的电池技术。
“预估固态电池在eVTOL价值量占比能达到18.5%,在低空经济政策支持及行业发展要求下,eVTOL给固态电池带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发展指数》预计,2024年将有更多的企业半固态电池启动量产。(记者 霍悦)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