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探底,储能企业咋破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11





  近日,中国华电集团发布2024年首批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采购开标,项目规模5.1GWh,平均投标报价为0.598元/Wh,最低投标报价仅为0.495元/Wh,引起行业关注。从中标价格看,今年年初储能系统价格还在0.8元/Wh附近,而目前价格已下滑至0.5元/Wh左右,仍有走低趋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储能行业低价竞争仍会持续,不过降价空间不会太大。随着储能市场进入大浪淘沙阶段,储能企业将进一步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未来要通过技术提升与创新实现有效降本。


  报价持续走低


  5月29日,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柴动力”)发布5MWh液冷储能系统电气分部件框架协议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海辰储能和楚能新能源分别成为该项目第一、第二中标候选人。值得注意的是,济柴动力此次招标对储能电池系统及电芯分别作出了最高限价。其中,储能电池系统最高限价为0.478元/Wh,电芯最高限价0.33元/Wh。


  6月15日,国家电投新疆塔城裕民铁列克提10万千瓦储能配置40万千瓦风电项目电池储能系统及附属设备采购标段中标结果公布,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20640万元中标该项目,折合单价0.516元/Wh。据悉本次共有28家企业参与,储能系统报价范围0.511-0.681元/Wh,平均报价0.579元/Wh。其中,21家报价均低于0.6元/Wh。


  储能系统价格与电芯原材料价格和市场供需情况高度关联。2023年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滑使得储能电芯成本大幅下降,而随着前期大规模扩张的产能得到释放后,市场出现供需错配,低价竞争情况蔓延至系统集成端,储能系统招标价格不断走低。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许多企业采取低价策略。“现在整体储能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为了中标拿订单,宁愿不赚钱也要做这笔生意。”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吴辉进一步分析:“就近期而言,原材料价格并未大幅下降,但储能系统与电芯价格仍在下滑,已接近不少相关企业的成本线。尤其是对于部分中小企业,在规模效应还不显著的情况下,这一价格已使其生存压力加大。”


  有业内人士分析,整体看来,今年第二季度储能系统虽然价格跌幅有所收窄,但目前供需失衡状况短期内仍难以缓解,低价竞争格局仍会持续。


  大电芯成为主流


  虽然当前储能企业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但行业降本增效诉求强烈,推动储能电芯产品向成本更低的大容量电芯发展。研究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指出,2024年第一季度300Ah+产品在全球大储市场渗透率为22%,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渗透率将会接近50%。


  目前,宁德时代、远景动力、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多家企业都已推出300Ah+储能电芯产品,部分企业正朝着500Ah+乃至1000Ah+快速迈进。


  从今年以来央国企集中招标中标情况来看,大电芯也已成为主流。5月,国家电投东方能源海兴新型储能项目200MW/400M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设备采购招标公告,要求储能系统电池单体的标称容量≥314Ah;同月,国信能控开启2024年国能信控本部承揽设备类磷酸铁锂电池采购,从三个标段的采购量看,314Ah电池数量明显高于280Ah;前述济柴动力发布的5MWh液冷储能系统电气分部件框架采购招标公告,明确电池采用不低于314Ah的磷酸铁锂电池。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央国企采购招标频频点名314Ah大电芯,将进一步加速其市场渗透率。与此同时,随着大电芯的普及应用,储能系统价格也有了更多下降空间。不过受访人士均表示,未来储能系统价格下滑空间已不会太大。“储能企业利润被大幅压缩,目前部分材料价格已有回调的趋势。”吴辉认为。


  竞争比拼加剧


  目前国内储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生存压力激增。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储能产能将持续过剩,供过于求成为市场主基调。储能系统环节竞争压力显著高于电芯环节,无序低价竞争仍会存在。同时,央国企储能子公司陆续入局,叠加具备核心零部件供应能力的集成企业,纯集成企业市场份额将被不断挤压,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提升,预计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当前储能赛道拥挤,经过这一轮淘汰赛后,能留下来的都是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劣质产能将会被淘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目前储能企业聚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目前因供需失衡导致储能系统价格降低,未来要通过技术提升与模式创新真正拓展成本下降空间。在行业周期性调整背景下,要避免陷入拼价格带来的无序竞争,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才是企业在市场长期立足的根本。


  在吴辉看来,产品和渠道是储能竞争的焦点。“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的发展,都考验企业的渠道开拓能力。就产品自身而言,现在储能电池的单体容量越来越大,以314Ah电芯为代表的产品在今年会加速渗透,企业要将大容量、长循环等满足下游需求的性能作为下一代的产品开发的重点。行业内一直关注的储能产品安全性问题,未来也会通过技术提升得到解决。”(杨梓)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