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一季度我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之后,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绝对数量上,我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最多的国家。凭借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汽车出口总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我国车企的海外战略也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不过,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阶段有新要求,也有新挑战,中国车企不应只看到成绩,也要看到差距,以更大决心开拓海外市场。
汽车出口持续领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为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本汽车出口量为202万辆,同比增长17%。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最多的国家。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在去年300万辆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400万辆。
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7月,我国进出口额达到23.55万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出口1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进口10.08万亿元,同比下降1.1%。总体来看,当前的外贸形势还比较严峻。不过,在此形势下,我国汽车出口仍实现了逆势而上,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作为出口“新三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我国外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至2022年同期的2.6倍,占整体出口量的25%。
在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大力推动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充电桩等产业链上下游各产业在海外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1~7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到了67.1GWh;储能电池累计出口达到7.3GWh。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透露,上半年,我国锂电池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8.1%。
海外发展结构需持续优化
“虽然我国汽车出口在绝对数量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国汽车产业还需要持续优化结构,加强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发展。”对于上半年“出口量全球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多位业内专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向记者强调要理性看待,中国汽车的海外竞争力还有待持续提升。
首先,我国汽车出口虽然取得了绝对数量的第一,但本地化发展仍需加强。专家分析,相较于德国、日本等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布局,我国车企仍存在很大差距。如果综合计算各国车企在全球市场本土化布局后取得的成绩,我国汽车还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其次,当前我国汽车出口量的快速增长,具有很多不稳定性和偶然性因素。以俄罗斯市场为例,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当前不少海外车企都停止了对俄罗斯市场的开拓,这给我国车企进入该市场提供了机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量达到37万辆,约占出口总量的15.8%。“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60%~70%的水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透露。但是,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能否保持当前的增长态势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其他国家汽车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大多建立了显著的产品(品牌)标签,如日本车的节油,德国车的安全。”陈士华强调。虽然,中国汽车产品目前在智能化方便表现得非常突出,智能化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盟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敲门砖”,但智能化还不是中国汽车的标签。“能不能把智能化发展成中国汽车产品的一个标签,帮助中国汽车产品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是中国汽车产品需要持续提升的一个方面。”陈士华说道。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汽车出口的快速发展中,配套体系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尤其是相较于新车,一些通过二手车渠道出口的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这给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发展带来一定隐忧,亟待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不断进行完善,确保中国汽车品牌海外竞争力和品牌力的持续提升。
有专家指出,10年前,我国汽车出口也曾经突破100万辆,但这种出口态势并未得以延续,在2013年到2016年间,我国汽车出口量一直呈现下滑态势。由于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等原因,中国品牌甚至一度给海外消费者留下“低质低价”的印象。“吸取过去的教训,中国汽车的出口需要在品牌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持续提升,才可能让当前的出口优势得到延续。”该专家强调。
本土化发展任重道远
8月15日,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发布声明称,长安汽车已提交投资促进申请,将在泰国投资88亿泰铢(约合2.5亿美元)建设一家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生产工厂,一期年产能可达10万辆,以满足泰国、东盟和其他出口市场对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需求。此外,长安汽车还计划在泰国建立重要零部件的研发中心。至此,包括长城、比亚迪、上汽、哪吒、广汽等车企在内,已经有多家车企开始了在泰国建厂的计划。不仅如此,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建厂计划也已经“遍地开花”,上汽甚至开始在欧洲选址,计划把中国品牌的汽车工厂建到欧洲这一传统汽车工业非常强势的市场,真正开启和国际老牌汽车企业争夺市场的竞争。
在新能源汽车海外建厂之前,长城、吉利、上汽等车企已经把汽车工厂建到了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等全球多地。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步伐早已迈出,后续如何进一步提升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竞争力才是决定中国汽车海外发展的关键。这不仅对中国车企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高要求,更是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等各方面的严苛考验。
业内人士指出,投资建厂不难,而建厂之后在当地的持续发展更重要。“中国车企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符合企业本身发展需求的全球化战略,提升汽车在海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当前,中国汽车的海外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取得更好的发展,中国汽车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车企在海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合规’。”正如陈士华所言,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发展仍面临“合规”风险,这不仅包括满足不同市场对汽车产品基本的认证要求,还有各种新法案的合规要求,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将会有各种新管理规定出现,给车企带来新的挑战。
8月17日,欧盟宣布《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新电池法》)正式生效。根据《新电池法》,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新电池法》实施后,我国电池企业产品出口到欧洲,至少要跨越三道障碍:一是补足和完善碳足迹声明;二是满足欧盟对电池材料的回收与再生利用要求;三是应对电池护照中信息披露的挑战。《新电池法》的这些要求不仅将影响我国动力电池的出口,也将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出口带来不小的阻力。同时,欧盟一些国家正在酝酿的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的“双反”调查,也将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欧洲的销售带来风险。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海外销量的提升,必然会引起海外市场的重视,会有各种规定、措施给我们提出一些新考验,需要我们去应对。”正如许海东所言,中国汽车产品的海外发展,还会面临一些新挑战、新要求,需要全行业共同应对、克服。(记者 王金玉)
转自:中国汽车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